有一个故事,可能你很早就听过: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用一个当下最IN的词来描述,就是——“身心合一”。
工作的时候,想着感情的烦恼……吃饭的时候,想着未完的工作……陪孩子的时候,想着凭什么TA逍遥快活……这些场景司空见惯,俗称“分心、开小差”。现代人的生活,手里的活和心里的活严重分离,正是导致分心走神的问题根源所在。
你可能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甚至还对自己能一心二用而沾沾自喜。然而这种“做A想B”的行为模式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徒生烦恼、渐生愚钝。
“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
当分心代替专注,身心开始分离。缺少感受的行动,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缺少感受的人对凡事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身体和动作也开始不自觉地变得麻木或走形。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读书会接触到周岭的《认知觉醒》这本书,恰好解答了我的困惑。
作者周岭: 作家,自媒体人,心智探索者。这本书读起来即有知识、有深度,也很接地气、易懂,虽然引用的一些理论之前也有所接触,但在作者不慌张、不迎合描述中,仍旧给人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之感。
这是一本能够引领人深度思考的书,也是一部可以直接照搬操作的实用手册。
回到前面的问题,经常性“身心分离”怎么办?
01 专注——让“感受”回归“行动”,让“灵魂”回归“躯体”
作者提到了一个词“情绪专注”,用元认知来观察自己的注意力,全身心地感受这件事情,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和当前事物相关的事情上。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
1、“收回感受,回归当下”
行动时,认真感受每一个细节:跑步时的每一个抬腿,睡觉时身体的每一次张弛,瑜伽中的每一组呼吸。一次只专注做好一件事,行动时用心感受过程中的每一个小变化。
2、深度沉浸
确定具体精细的目标,比如“今天看完一本书,并写一篇书评”就比“今天要看书3个小时”更能让你保持专注;每天坚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在拉伸区修炼;建立反馈机制,对自己的每一次付出给予回应。
作为我们普通人,在平时要时刻注意自省: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高手所见的世界和普通人看到的世界必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也许就在于那种对事情的专注度上。
最近我在心理学沙龙的一次关于“觉察力”的学习中,学会用“格式塔Gestalt三观察”的方法来描述当下的情形。
通过在生活的不同场景中,训练“觉察力”,提升自己的“觉知敏锐度”,就能更加自如控制自己的躯体和灵魂。
除开意识层面的训练,作者还给出了非常贴合生活的“人生五件套”。
02 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早冥读写跑
早起/冥想/读书/写作/跑步
在身体层面这个部分,
所谓觉知之光,
就是重新和我们的身体链接……
重新和我们的身体对话……
要与我们的身体链接、对话,
最佳的方式就是静坐冥想。
但无论是跑步、快走、游泳、太极拳、瑜伽,
只要你能够专心关照自己的身体,
这些运动都可以成为一种冥想。
基本上任何能让你专心致志,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你与身体重新链接,所以运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和状态。
这两年,我选择了“瑜伽”作为自己与身体产生链接的运动媒介,通过冥想、呼吸、体位的多重训练,让自己更加接近自己的内心。
你知道吗,我们的身体承载了70%的能量,它对我们的重要性就像海洋之于地球一样,身体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当你恐惧时,紧张时,你都可以觉察自己身体的反应。你的身体知道答案,它是更加智慧的你自己。
每周我都会安排3-4节瑜伽课,在专属的安静的环境中,唤醒自己的觉知,好好的和自己的身体“聊聊天”。
当你可以和自己的身体深度沟通,就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
03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
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
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
立足长远,保持耐心,
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视力,不同的人观察的世界却未必相同。根本的区别在于每个人与眼前的世界链接的方式大不相同,所见所得当然就不会相同。
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事物规律,你将洞悉如何真正成事!
一个人的认知越清晰,行动就越坚定。
只有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阅读一本书带来的好处并不是你记住了所有,而是书中有打动你去主动改变的点,哪怕只有一个,也是很有意义的,这大概就是阅读的魅力。
除却我上面的那些体会之外,本书还解答了很多问题,比如: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
所谓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吗?
如何彻底告别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
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一个人真正的耐心从来不是苦哈哈的毅力支撑,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只要了解大脑规律,并知晓诸如“复利效应、舒适区边缘、学习权重比、学习平台期”等规律,我们就可以大幅提升我们的耐心水平。
所以,斟上一杯香茗,和我一块来品鉴这本《认知觉醒》,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带给你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和清爽的情绪,从此走出混沌。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Pauline娟(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