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小A不久前来找我吐槽:“为什么我那么努力的想让家里的每个人都开心,结果到头来每个人都不开心!”
小A整个人状态挺不好,通过她紧缩的眉头能感觉到她充满了焦虑和挫败感。
她同样是个新手妈妈,父母从外地来到上海来帮她照顾孩子,一家三代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在我听来她委屈自己努力的“讨好”着家里的每个人,小心翼翼的观察着父母的情绪,生怕他们抱怨帮她照顾孩子的委屈;体谅着老公在外奔波的辛苦,焦虑着孩子的吃喝拉撒。然而她的“委屈”和“讨好”却没有换得她想要的一片祥和,她觉得父母对她有诸多不满,和老公也常常吵架,生活还是一地鸡毛。
“我觉得我的原生家庭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创伤,而我却没有力量改变这一切。”小A这样总结到。
我理解小A这种非常不好的感受。步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随着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加,我们都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苦恼——感觉似乎找不到自我,没有力量来源。也许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性,独生子女,普遍有相对强势的父母,对我们一直是无微不至的关爱,以至于我们成了家有了下一代依然离不开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照顾。这种情况的另一种衍生品便是对自我认识不清,不自信或者自负,易受外界的影响,不由自主的焦虑,一句话总结就是缺乏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通俗的说就是“没长大”!第一次成为新手爸爸妈妈,面对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我们常常发现翻遍育儿书也找不到我们遇到的育儿难题的答案;面对着日渐衰老开始要依赖我们的父母,我们想让他们可以享享清福却常常愧疚的觉得自己真心力不从心。
我们应该怎么办?
别再在原生家庭上找原因。
心理学这几年的爆火也让原生家庭这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有不少人会把自己遇到的痛苦和焦虑归结为“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豆瓣上还专门有个“父母皆祸害” 的小组,里面很多人抱团取暖,一起控诉着所谓的原生家庭给自己的伤害。其中的主流就是我们80后们。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留有印记,也许有些确实是创伤。但如果我们还是个孩子,这些创伤是会对我们有所影响。但最年轻的80后也已经是27岁的年纪了,这个年龄段的我们应该可以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负责了。再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原生家庭,除了让我们自己痛苦迷茫之外,起不到任何积极的正向作用。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早就该具备自己的选择,也早就具有了克服自己缺点和短板的能力了不是吗?
重新认识自己,与自己和平相处。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三种形态的存在。
一种是小孩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我们任性,情绪化,想说什么就说,想做什么就做,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就如同孩子一样,纯粹,直接。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自在。当我们觉得安全或需要庇护时,很容易变成小孩模式的状态。当我们有强烈的情绪反映第一时间爆发出来时,同样也是小孩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易受外界的人和事影响和左右,自己会有强烈的无力感。
第二种是成人模式。即对自己的话语和行为负责,所说所做都是经过理性思考做出的。一般我们身处职场时常常是处于这种模式下,因为身在职场我们需要自己专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太累。人在做决定时往往是最耗费精力和能量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为午饭吃什么衣服该穿哪一件而纠结——做选择同样也很痛苦。
第三种模式是家长模式。即给别人做决定,直接给出建议并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直接给结论,下判断。就如家长对孩子指导的模式一样。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简单粗暴,易变成指责和抱怨。
这三种模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共同存在着,我们也在这三种模式中来回切换着。尽管我们步入中年的年纪,在面对父母时,我们很可能又变回了小孩的模式,接受着父母对我们的评判和结论,想抗争却又觉得抗争无力,充满了挫败感和无力感;我们想保持着自己的成人模式,却又常常觉得做决定做选择太累让人身心俱疲,还不如退回小孩模式把这个权力交给别人;在面临配偶没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配合完成家务时,我们又变成了家长模式,对其报以指责和抱怨……我们就这样来回切换着,苦恼着,也迷茫着。
其实无论哪种模式,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无论哪种模式下的自己都是对的。我们只是需要的是在适当的状态下切换到合适的模式上。比如已为父母的我们在面对父母时更应该多的处在成人模式的状态,主动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应该属于自己做出的决定;对面对我们亲密关系的配偶,更应该处在小孩模式的状态下,放松心情,多关注情感交流,少些指责和抱怨;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可以适当的调整为家长模式,要爱的有规则和边界。
我们并没有迷失过自我。
我们只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选择勇敢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