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专业培训中,听老师讲到投射时有一位学员问道:“投射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想着对方是怎样的,他就一定会是怎样的?”
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些他的咨询案例,他说:有些父母带着叛逆或不听话的孩子前来咨询时,大都会抱怨道:“不是说孩子会成为我想要的样子,那为什么我想让孩子好好学习,他不学,可是我不想让孩子打游戏,他却打得起劲儿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仔细品味一下,仿佛是在说:“其实这都是孩子的问题,他是在学习上太懒惰,相较于学习他还是喜欢打游戏。”
所以,她一开始跟我说的一大堆并不是一些相对真实的想法,后面我听出的弦外之音才有可能是比较接近她真实想法的。
当她带着“其实都是孩子的问题”这样的想法去和孩子相处时,她把这个想法掩饰的再好孩子也能觉察到,孩子虽然在意识层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他在潜意识里觉得妈妈身上的“味道”不对,那他一定会和妈妈的这个想法进行连接。如此一来,妈妈的投射便成功了。
我们再来拓展一下这个问题,妈妈为什么会觉得孩子就是喜欢玩游戏,不喜欢学习呢?
可能妈妈的潜意识里也有想要玩儿游戏的愿望,尤其是妈妈在看到孩子玩儿游戏的时候,她也已经不知不觉间退回到像孩子那么大的时候,她渴望着自己也能有和孩子一样的空间和权利。
所以妈妈在潜意识里已经替孩子做了选择,她会一遍一遍地用各种方式告诉孩子:“学习和游戏是没有可比性的,和游戏相比,你不可能喜欢学习。”
所谓投射就是一个人把自己潜意识里的愿望放入到最亲密的关系之中,这样的愿望可能很难从你的意识层面感觉到,也可能当它到达你的意识层面时早已经不知不觉地化了妆,以至于如果不通过做咨询,你是很难辨认清楚的。
那如果我们想要自己进行尝试,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在这里提供的方法仅限于尝试。
比如某些咨询师,在做完咨询时他要提醒自己尽可能不去回顾咨询中表现如何,尽可能不去想象来访者还会不会来,来访者来做咨询是需要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的,他不负责给你打分、评价你做咨询的水平如何。
如果来访者继续来咨询,这并不能说明你的水平有多高,如果来访者不来了,也不能说明你的能力不行,你的能力需要你的督导师帮你评估。
对于父母而言,时刻觉察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永远比关注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更为重要。
如果父母学了一些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一定不能急着去验证你所学的这些东西是不是好用的,一定要记住对于学到手的知识能消化多少用多少,而且在运用的过程并非生搬硬套,一定要灵活,留出调整的余地。
我们总是习惯于研究自己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出色,但是我们却忘了孩子本身就有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需要,在这样的事情上,我们尽可能的保护好孩子的动力即可。
我们总在担心孩子会变成自己不希望看到的样子,可是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担心极有可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限制,甚至可能会成为一个魔咒,所以有句话叫“怕什么来什么。”
其实很多父母基本大都属于我这两天学习的外控型人格,总是喜欢试图通过外控的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为人。今天还看到一个孩子初中生的跳楼前的遗书,字里行间全是孩子的呐喊与心声。真心希望社会的风气能调整下,身为长辈、父母也能够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多关怀一下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这个孩子的心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值得我们好好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的行为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如果想要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首先是让孩子们的身心灵健康起来,快乐起来。而要做到这点的前提是,父母则需要先让自己的身心灵健康起来。
父母如何才能越来越健康呢?
我们可以尝试着让自己放松一些、坦然一些,让自己的状态更加稳定一些,这样一来我们投射给孩子的必然会是一些积极的体验,孩子也会在这样的关系中会感受到真正的爱与关怀,在这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也会不断受益并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