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武它术)
离开乌镇二十多天了,但迟迟未能给她留下些许文字。一方面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始终不能在记忆中,找到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烙痕。
如果有人问我,乌镇印象?比起西湖,我说不清楚乌镇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只是觉得,这个江南水乡古镇,在我的脑海中,仅装下了一些历史的和现实的碎片罢了。
碎片一:乌镇之“乌”
我不是考古学家,只是一个偶尔出游的散客。这次乌镇之旅,非计划中之安排,仅是临时决定,没有做足“游前功课”,也不想劳精费力地去查考乌镇之“乌”!就随便说说乌镇留给我的模糊印象吧:
那天早上,我们从杭城出发得早。到乌镇时,七点都没到。因为陌生,因为毫无准备,早餐就在乌镇上的一个农贸市场的小餐馆里解决。通过农贸市场,管窥乌镇:街面上的商户,屋上的瓦自然是黑的,墙是黑的,排面门也是黑的,穿镇而过的河流桥梁和堤岸水泥挡墙是黑的,就连商户窗框也是黑的。这或许就是乌镇的第一“乌”吧!当然,在农贸市场解决的早餐,自然档次不高——青菜肉丝面,外加汗流浃背。
走进乌镇东柵景区,我们发现沿河上的木屋一刷水是乌黑色的,小河上摇撸的船儿是乌黑色的,东大街两面的门面房屋顶、门板是黑的,两侧延伸出去的窄窄长长弯弯的小巷是黑的,就连踩在脚下的石板路也是青黑色的……后来,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了解到,乌镇还有特产“乌陶”、“乌酒”、“乌锦”……这或许就是乌镇的第二“乌”吧!
“乌镇”,名副其实!!
碎片二:乌镇之“老”
穿行在乌镇东栅景区,乌镇留给我的第二印象是“老”!老街、老弄、老院、老坊、老铺、老桥、老人……
老街老弄,印象最深的是东大街、观前街。走在东大街上,仿佛穿越到了远古时代。两旁清一色的木结构房屋,木檐、木柱、木门、木窗、木门槛、木桌、木凳,显得古老而陈旧。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并不十分平整的青石块路面,脚踩在上面,犹如踩进了历史。
老院,东大街两侧老旧的院落不少。名气比较大的,有江南百床馆、乌镇民俗风情馆、宏源泰染坊、茅盾故居……这些老旧院落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特点。只有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中古老文化的厚重韵味。那天,我们很幸运,跟在了一个旅游团后面,蹭了一回免费导游。要不然,我们是不可能知道要进这些馆,也不可能知道那么多。感谢“蹭导”的详细解说!!
江南百床馆,三个展厅里陈列着多种形式木架构造的旧式床,如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清·拔步千工床、罗汉床等。这些旧式床,生动形象地记录着中国古老的“床文化” 。
乌镇民俗风情馆(金家厅),以“寿俗馆” 和“婚俗馆” 为主体。馆内人物以蜡像形式呈现;展出的器物皆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婚育、寿庆、岁时仪式上的传统陈设和相关物件;展出的典型活动有拜寿、拜堂、说媒、守岁等。这些物件和活动,是吴、越文化相结合的乌镇民俗的缩影。
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它坐北朝南,是我国江南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地方。据导游介绍,文学巨匠——茅盾的不少作品中,都有乌镇及其附近农村生活的影子。
乌镇里的老坊、老铺也不少。例如“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三百酒坊” ,草木本色的“宏源泰染坊” ,东柵观前街的“林家铺子”,“最后的当铺”——“汇源当铺”……
乌镇小河上的石桥,多半是有年头的古桥、老桥,从桥上石块磨损的痕迹就能看出。居住在景区的原住民,一般都是上了年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从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也能看出……
…………
碎片三:乌镇之“水”
乌镇,是中国江南典型的水乡古镇。“水”元素,是乌镇文明的重要元素。一进入景区大门,你的眼前出现的就是“水”。小桥流水,水边长廊,篷船戏水,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独特的古镇“水之韵”。
看到乌镇的“水”,我不禁想起了西湖的“水”。如果说,西湖的水是“圆的”,那么,乌镇的水一定是“长的”。西湖水圆润、开豁,乌镇的水窄长、悠远。西湖的水边垂柳林立,乌镇的河岸只能偶见香樟。当然,两者也有共同之处,都是活水。
徜徉在乌镇水岸,享受着水乡文明。乌镇留给我的这些记忆碎片,将会在一定时间里挥散不去。
“乌镇”,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