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当我们学会用真诚而完整的目光注视自己与他人,疗愈其实已经悄悄发生。

深度看见不仅是心理疗愈的起点,更是人与人之间温暖联结的基础。

我们日常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其实藏着不易察觉的真相,日常表现出来的,只是内心世界的冰山一角,是隐藏在水面之下、更为庞大和复杂的内在过程,包括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在萨提亚模式中称为“冰山理论”,它是一种强大的隐喻和心理学工具,用以理解人的内在体验和行为模式。这个理论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探索冰山下方的各个层次,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背后的真正根源,从而实现深度的“看见”,促进转化、疗愈和成长。 它鼓励我们不要只对“水面上的行为”做出反应,而是要怀着好奇之心,潜入水下,去探索和理解整个系统。


冰山理论从上到下分为七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代表了内在体验的一个不同维度。


层次一:行为 (Behaviour)

涵义:这是我们看得见、听得到的部分,是外在的表现和行动。例如:说话、表情、手势、情绪化反应(哭泣、发脾气、沉默)、习惯等。

层次二:感受 (Feelings)

涵义:由行为或外部事件引发的情感情绪。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厌恶等。萨提亚强调,要区分首要感受(对事件最直接的情绪反应,如被批评感到受伤)和次生感受(对首要感受产生的感受,如因为感到受伤而生气,这里的“生气”就是次生感受)。

示例:会议上沉默不语,可能是因为他感到“害怕”(首要感受)提出不同意见,然后又对自己感到害怕而“羞愧”(次生感受)。

层次三:感受的感受 (Feelings about Feelings)

涵义:这是我们对自己情绪的判断和立场。即“我对我感到愤怒这件事,是怎么看的?”——是接纳、允许,还是否定、压抑、羞愧?这是情绪管理的关键层次,很多内在冲突源于此。

示例:“我怎么这么懦弱,居然会害怕?我不应该有这种感受!”(对自己的“害怕”感到羞愧和批判)。这种自我批判会加剧内在痛苦。

层次四:观点/信念 (Perceptions/Thoughts/Beliefs)

涵义:这是我们头脑中的想法、信念、规条、价值观、对事件的解读和假设。这些观念通常源于过去的经历、家庭规条和社会文化,我们常常将其视为“真理”。

示例:支撑他行为的信念可能是:“在会上挑战领导是危险的”、“我的意见不重要”、“如果我说错话,别人会看不起我”。

层次五:期待 (Expectations)

涵义:我们对自已、他人和世界的期待。这些期待可能清晰的,也可能是未被言明的。未满足的期待常常是导致负面情绪和压力的重要来源。

示例:(对自己的期待)“我期待自己总是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完美”;(对他人的期待)“我期待领导能主动发现并认可我的价值”;(来自他人的期待)“我觉得父母期待我永远成功”。

层次六:渴望 (Yearnings)

涵义:这是人类共通的、更深层的心理需求,是普世性的。几乎所有行为背后,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这些深层的渴望。萨提亚认为,无论外表如何,每个人的渴望层面都是相似的。

核心渴望包括:被爱、被接纳、被理解、被认可、有价值、自由、安全感、归属感等。

示例:他会议上沉默的行为,最深层的渴望其实是“被接纳”(不想因说错话而被排斥)和“有价值”(希望自己的贡献能被认可)。

层次七:自我 (Self)

涵义:这是冰山的最底层,是每个人的核心、本质或精神。它代表着一种生命力、整体性和与世界的联结。当我们的行为与“自我”和谐一致时,我们会感到充实、有能量和平静。萨提亚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高自我价值一致性,即各个层次都与“自我”协调统一。

示例:当一个人能够接纳自己的感受、检视自己的观点、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并找到健康的方式满足渴望时,他就能活出“自我”,表现出平和、自信和一致的行为。

如何使用冰山理论?

当您对自己或他人的某个行为感到困惑时,可以沿着冰山的层次自上而下地探索:

行为:我/他当时的具体行为是什么?

感受:在这种行为下,我/他有什么感受?我对这种感受又是什么感受?(感受的感受)

观点:是什么样的想法信念导致了这种感受?

期待:我/他对自已、他人有什么样的期待?这些期待现实吗?

渴望:在这些期待之下,我/他真正渴望的是什么?(爱?价值感?安全感?)

自我:如何以一种更能体现真我的方式,来满足这些深层的渴望?

通过这样的探索,我们能从单纯评判“行为”转向理解整个“人”,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同情和对他人的共情,为深度联结和改变奠定基础。这正是“当我们学会用真诚而完整的目光注视自己与他人,疗愈其实已经悄悄发生”的实践路径。

推己及人:深度看见他人

当我们学会如何深度看见自己,我们也发展了深度看见他人的能力。萨提亚认为,“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往往反映了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深度看见他人意味着:超越行为看到人,当他人表现出我们不喜欢的行为时,我们能够提醒自己: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下有着复杂的感受、观点和渴望。保持好奇而非评判,以“我好奇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取代“ta不应该这样做”的评判心态。识别相似性,在他人的渴望层面,我们都能找到共鸣——每个人都渴望被爱、被理解、有价值。这为我们提供了联结的基础。给予确认和验证,通过表达我们看到了对方的内在体验(“我感觉到你可能感到...”),我们为对方提供了被看见的珍贵体验。

这就是萨提亚模式赠予我们的珍贵礼物:深度看见能够打破孤独感,创造真实的联结,而疗治愈就在这种联结中自然发生。我们开始明白,在自己的渴望层面,我们与他人并无不同——都渴望爱、接纳和理解。这种看见和联结的能力,就像一束光,不仅能照亮我们自己的内在世界,也能为他人带来温暖和确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