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本书】《萨提亚深层沟通力》

【基本介绍】

《萨提亚深层沟通力》,作者李崇建、曹敬唯,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17万字。

李崇建,中国台湾知名亲子导师,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教育模式实践者。著有《心教》系列、《对话的力量》《给长耳兔的36封信》《麦田里的老师》《萨提亚的对话练习》《理解我们内在的冰山》《心念》等书。

曹敬唯,现任中国萨提亚国际大会主席、萨提亚模式心理培训师,并担任心理咨询、文化传播领域多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高管。

《萨提亚深层沟通力》由两人合著,每一章节均由李崇建主讲,随后以“敬唯说”的形式加以评议及补充。

萨提亚模式,包括近十个工具:影响轮、自我环、面貌舞会、互动的要素、雕塑、家庭图、天气报告、生活年表,以及冰山理论。因作者李崇建对冰山理论情有独钟,本书就聚焦于冰山理论,且重点以冰山隐喻中最底层的“渴望”与“自我”为核心展开,解析了个体行为表象下的深层心理需求,涵盖了情绪觉察、童年创伤回溯、表达联结等实用技巧。

全书的序共有4篇,分别是“学思达”教学法创始人张辉诚写的《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厦门种群造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振中写的《通往每个人的“意义人生”》、李崇建的序《与渴望联结----通往真实的自我之路》、曹敬唯的序《勇敢些,用归属的爱去拥抱你最尊贵的渴望》。

全书共有8章,主题分别是:冰山之渴望、联结内在的渴望、回童年的创伤处联结渴望、在成长困境中联结渴望、联结新人内心的渴望、以好奇对话抵达求助者的渴望、表达是联结渴望最简单的方式、学习者的实践与分享。

【阅读感受】

1.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个隐喻: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能被看见的只是外在的行为,而真正的内心世界却隐藏在水面之下。具体来说,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部分是行为,表现为指责、讨好、打岔、超理智、内外一致等5种面对事件的应对姿态;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部分包括5个层次,依次为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详见下图:


比如,孩子沉迷于网络,驱动这个行为的是水面下未被看见的部分,也就是冰山内在的各个层次。

①感受层次:疲劳、慌乱、烦躁、不安、紧张、焦虑、害怕、恐慌、难过、生气、沮丧、无奈、无助、兴奋。(其中出现得最多的是:烦躁、焦虑、沮丧、无助。)

②观点层次:“应该停止了”“不应该玩了”“都已经玩了,没差了”“为什么大人不懂我”“我应该好好读书”。

③期待层次:“期待自己下线”“期待自己更努力”“期待自己能觉醒”“期待爸妈别发现”“期待自己解脱”“期待不用上学”“期待不用考试”“期待一切重来”。

④渴望层次:“我不值得被看重”“我不值得被爱”“我无法接纳自己”“我的日子过得无意义”“我没办法不上网(即内在不自由)”。

⑤自我层次:“我很糟糕”“我没救了”“我没办法摆脱”“我充满无力感”

2.

冰山是内在工程,当内在改变了,外在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而内在的改变,需要深刻的体验,需要联结到真正的渴望。

我们一直活在“别人怎么说”的世界里,总是借着外面里许许多多的他人经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学会了堆积知识和技巧,总是用“别人的标准”“别人觉得那是对的”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但常常忘了:自己这个人才是这世界上最重要的存在。那些只学到脑子里的知识、未经过生命的体验、未经过自我的洞察觉醒,就始终属于知识层面。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是要用来体验的,我们的渴望是要用来体验的。

确切地说,与渴望的对话是一个挖掘潜能、看见需要的强烈情感体验过程,它不是理论、不是技巧、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深刻的体验--------一种你要回到自我经历的经验。

3.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沟通是有层次的。进入深层沟通的前提,是首先要把能量导向自我——觉察和接纳自己,思考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可以做些什么,是否可以为自己负责。当我们照顾了自己,才会有充足的能量照顾到别人,与人应对才会自由。

进入深层沟通,想要帮助他人改变,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表达,让他完成与渴望的联结。这里面有3个关键点:①表达者在表达时,要能联结自己的渴望。②表达者的表达,只是单纯地想传递联结,并非想解决问题。③表达者的表达若能传递给对方,即使对方在接收表达后仍然不能联结到渴望,你也能够接纳,并持续地给予关怀。

其中第②个关键点在日常往往未被关注,值得重点提示。很多表达,因为无法触及对方的渴望层次,常常让对方无感,甚至产生反效果。比如,妻子生气了,因为家事做不完。丈夫顺口一说:“你辛苦了”,妻子不一定感到关怀和有价值。比如,孩子因为考试失利感到失落,家长积极鼓励“下次再加油”,孩子不一定感到被接纳和被爱。为什么这些表达无法触及对方的渴望层次呢?很重要的一点是,表达者只想解决问题,对对方有所期待——比如,丈夫期待妻子不生气,家长期待孩子继续努力——而忽略了真正的接纳。

因此在本书中,作者对父母与教育者做了特别提示:在孩子的成长期间,看重对孩子的爱,而不是看重解决问题。期待“改变孩子”,常是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大人通常只看见孩子的行为,意味着看重表象与结果,就无法看见孩子的全貌,于是就失去了对孩子的接纳,亦即对孩子全貌的包容。若先跟孩子联结,孩子愿意在你的引导下,联结自己,就会为行为负责任,做出负责任的选择。那就是对生命负责,为生命负责就是自由,就是好的选择。“与孩子联结是帮孩子的第一步”,作者说,“你的期待是改变孩子。我的期待不是,我的期待是跟孩子的内在贴近。”

4.

书中引用了很多沟通案例。其中李崇建讲述的3个发生在他身边的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是发生在他的父亲与他的大哥之间的。李崇建的父亲当年撤退到台湾,长子五岁就成了“孤儿”,而今已年已花甲、生活清贫。李崇建的大哥为重逢准备了肉品,在无电力供应的老家,借来了冰箱。这是一种爱的表达,但在父亲眼中却是“愚蠢”表现。父亲见到久违的受了很多苦的大儿子,父亲心疼、不舍、难过与愧疚,但他的表达是说教、指责、生气。父亲似乎要把五十年来离家未尽的父亲责任给弥补上。李崇建的大哥只要稍一解释,父亲的教训就又来了。李崇建的大哥阔别父亲多年,非常渴望与父亲靠近,只能以讨好的姿态面对,好意不被“领情”,始终尴尬地听训,仿佛尽了全力、却始终搞砸学习的学生。作者说,”以前我始终不明白,为何人们会将爱深埋,相处时却常深陷互相折磨之中?现在我明白了,这些折磨彼此的行为往往是求生存的应对,常来自生命的历程。......人要先觉察,要先跟自己同在,联结了自己的渴望,才容易与别人联结。“

第二个是发生在他与继母之间的。他的继母执意要让他每天早餐虼2个鸡蛋。他最初也有好好地表达,但只表达自己,说明了为什么“不要”,并没有深入到对方的心。继母还是一如即往。一天早餐用毕,他去厨房边洗碗,边与继母闲聊,这一次沟通,他运用了萨提亚深层沟通法,试图去联结对方、联结对方的渴望。他让继母意识到:他知道她为他煮鸡蛋是为了表达她的爱;他虽然拒绝吃两个鸡蛋,拒绝接受她“所做之事”,但同时接受了她的好意、她的爱,她是有价值的、被接纳的。这一次继母欣然接受了他的拒绝,不再我行我素。

第三个,冲突发生在他与父亲以及继母之间,起因是父亲与他“同谋”,向母亲隐瞒一笔保险理赔金,却露了馅。父母两人因此进入吵架模式,先是母亲“指责”、父亲以“超理智”姿态回应,接着两人进入“打岔”模式。作者决定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直面这次冲突,他和母亲做了一次谈话,让继母发泄了一连串的情绪,并让继母意识到:她的愤怒、伤心、孤单,以及被排拒在外的感觉,他都接收到了。并且他还直白地告诉继母:“你们的钱怎么用,我作为儿子,只能看着,因为那是你们的家务事,关于钱的事,你还是好好跟父亲商量”。对这一次沟通,他总结道,“我并非运用策略,目的亦非让母亲释怀,我只是想联结彼此,联结母亲的渴望,真诚地关心她,也真诚地表达自己,我认为这样就足够了。”

第8章《学习者的实践与分享》,作者还邀请了十来位工作坊的学习者做了文字分享,在他们的故事里,可以看见他们的心路历程,其中的对话沟通方式,很有借鉴价值,值得一读再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