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于我国当代作家马伯庸同名小说《长安的荔枝》,于2025年6月7日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首播。而曾官宣于6月24日播出《长安的荔枝》的江苏卫视,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在24日晚却并未在江苏卫视看到《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在江苏卫视的撤档,有业内人士猜测,可能跟近段时间演员那尔那茜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有关。
2025年6月8日,关于那尔那茜“高考移民”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2025年6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成立的联合工作组,在开展核查工作后,通报了初步的核查情况:那尔那茜以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城镇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报名,但实际上却没有该校的就读经历和学籍,其相关行为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
一直以来,“高考移民”都是大众所关注的问题。犹记得小学时班里就有一位同学在六年级时就转学去了海南。开学时听说是因同学的父亲工作调动去了那边,直到初中后才从知情人那里得知,原来是为了中高考。
毕竟在我们那会,海南的中高考是有加分项,而且竞争和压力也没有广东这边的激烈。
虽然近年来各地的招生办都制定了各种政策和措施来严防“高考移民”,但还是避免不了有些“漏网之鱼”。

原以为“高考移民”是我们现代的专利,直到近期看了一些文献后,才知道是自己狭隘了,原来早在古代“高考移民”就已经存在了,古人为了能够金榜题名,那也是非常“内卷”的。
在古代,“高考移民”有两种,一种称之为“冒籍”,即“冒充籍贯”,另一种是“寄应”,也就是非本土的考生寄籍应试。
同样的,在古代也是会严防考生“冒籍”的,那么为啥古人要冒充籍贯去参加科举呢?
其实也没有其他什么特殊的原因,还是跟如今一样,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录取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就跟如今的高考录取一样,高校对于本省本地的考生,招收人数会多一些,对于外省外地的考生,录取的人数是明确限制的。
如在唐朝,在参加国考之前,地方会按照州的大小来选拔考生,然后让选拔出来的考生去参加国考。
而在选拔考生时,京兆府(长安)的考生名额远比地方、州的考生名额多。通常情况下,长安的考生名额每次都有数十人,甚至有时候会超过百人,而给予州的考生名额却仅有两三人,这名额差距不是一般大。
正是因为名额地域分配的不平衡,所以考生即便知道冒籍考试有风险,但是为了求得功名,很多考生也会不惜冒险尝试。
在北宋时,江南的考生多,但是录取少,是很难考中的,而北方的考生少,但录取多,考中的几率大大增加。
这一现象,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在给皇帝写的信中提到过:在录取率低的省份中,录取比例是100:1,而在录取率高的省份中,录取比例则是10:1。
这不同地域的录取率差别如此之大,也难怪会让考生不惜冒险去尝试“高考移民”了。

在查看文献时,发现在古代还有一些我们熟悉的名人也曾是“高考移民”中的一员:
如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按照当时的科举规定,其参加科举考试应该是在蒲州参加本籍的解试,即乡试,在考中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但是其却越籍参加了京兆府的解试。
据说这是因为王维善于弹奏琵琶曲,获得了当朝某位公主的欢心,所以在公主的干预下得以参加京兆府的解试。可以说,王维是我国“高考移民”第一人。
同样是唐朝著名诗人的白居易,也是“高考移民”中的一员,但是与王维的应试不同,王维是光明正大、不需要担惊受怕的。但白居易则是冒着犯法的风险的。
这是因为白居易其祖籍是山西,在河南出生,其户口跟随其祖父落在了陕西渭南下邽镇,他参加科举考试按照规定,应该是在陕西渭南,但是他参加科举考试则是在安徽宣城。
其实在古代像王维、白居易这样在异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很多,只不过方式不一样而已,区别在于明的、暗的、顺利的、麻烦的等。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高考移民”并不是现代的专利,在古代古人早就做了。为了金榜题名,古人也是很“内卷”的。
2025年的高考录取工作即将开始,在此祝愿所有的考生在公平的录取工作中都金榜题名!
你还知道有哪些古代“高考移民”的事或人,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

(素材来源:知网文献,网络;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多平台创作者,花茶养生达人,著有散文合集《幸福那些小事情》。读书养人,花茶养生,用读书和花茶成就健康、不断成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