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学校门口摆满了小红旗,学校和老师会给孩子们讲一讲过去的历史,除了要奋发,要牢记历史,要爱国,还要爱自己,我们认为对自己都不爱的人,不会有太大的格局去爱他人,忠坚的坚持和爱一种信仰,并且去付出。
有家长在后台留言说,孩子一年级,家长看了我们发的《收心、理解和共同成长》,觉得太焦虑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之前给过一些建议,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仅要考虑年龄段的能力,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会比较切合。
今天我们想聊一聊关于孩子的节奏。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节奏是什么?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继续往后发展,到了二三年级,节奏就变成了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意志控制和外部刺激条件就可以执行到位的习惯,再往后面发展就是生物钟的自然控制,到那个点身体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的反应。
会有家长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值得专门来说的?
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有个叫巴普洛夫的人,就是靠着喂狗时摇铃,帮助狗建立起了节奏感,每次喂狗吃东西时,都摇铃,然后到后期,即便没有吃东西,狗一听到铃声,嘴巴就会分泌出唾液,这就是节奏,当然专业术语叫做条件反射,据说这个研究过程和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
老人会说,这有什么,不就是养成习惯罢了,这和吹个口哨就会有尿意有什么不同,中国人都是这样带孩子的。
当然,这的确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不过是我们都体验过的。
但是,自从娃上了学,不是就有很多家长都热切的期盼着自己的娃,能够吹个口哨就乖乖坐在桌子前,一动不动,快速准确的完成家庭作业吗?
问题是,你们有没有每次都准时,定地点,为孩子的作业完成,吹好吹响那个口哨了吗?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如何吹口哨,怎样才能吹个切实有效的口哨,来帮助孩子建立起他们的节奏感。
从起床的时间、刷牙、吃早点、出门前的准备工作开始,我们要先建立起孩子的时间预估与感受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要先知道单位的时间有多长?然后是在单位时间里,可以做多少事?最后才会知道完成一件事需要多少个单位时间?这三个步骤都没有,家长盲目的催促孩子,快点快点,只会让孩子更加茫然和无措。
要让孩子体验和认识时间,建立节奏感,最好用的工具当属沙漏,番茄钟、计时器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还比较复杂,更容易对孩子造成压力。
无论是玩具沙漏还是精确的计算时间的沙漏,都可以。
家长先用手表测量一下,一个沙漏里的沙,全部流完大概是几秒?这就是视觉化可视化的时间形象,孩子需要先有一个概念,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沙粒流动的过程。
我们可以在空闲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的估计沙漏里时间的流失,之后觉得流沙已经流完时,睁开眼睛,看实际的时间与你自己的预估是否一致。孩子一般情况下都会预估的比较慢,而家长则会预估的比较快,会有快有慢,预估的时间,就是孩子对时间流失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建立节奏感的基础。这样预估时间的游戏,可以在每天都玩一玩,一段时间过去,孩子对时间就会比较敏感了。
然后让孩子去试着看看,一个沙漏的时间自己可以写几个字?算几道题?
再反过来让孩子去看自己穿衣服的时间是几个沙漏的时间?刷牙是几个沙漏?吃早餐是几个沙漏?出门前的准备是几个沙漏?
这样的观察和记录不是一次,是一周,家长用一周的时间观察并记录孩子时间的平均基准线是多少?这是第二步,这一步是对于孩子的基本节奏的速率就比较清楚了。
第三步,家长再加入一些变化的因素,比如说夸奖、游戏;比如说催促、批评。
然后,再观察孩子在这些条件的干扰下,能够完成的时间点。看看孩子的情绪基准线在哪?他需要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情绪会影响到他的时间感受和做事的效率。
第四步最重要,在他每次做事前,请他预估,他需要多少个沙漏时间?做好记录和预约,完成之后请一定表示对孩子的欣赏和表扬。孩子需要正面积极地肯定和鼓励。
到此,孩子的基本情况,你才算是清楚明白的,以此为基础,计算他每天的作业时间,以此为基础,在每天的作业前,请孩子预先估计自己完成作业的时间是多长?
鼓励和约定,因为孩子提前而多出来的时间,请家长一定一定还给孩子,那是他应得的,他有自由支配的权利,这样的权力感,会给他坚持的信心和动力,他才能持之以恒。
不要在一年级就加课外作业,一年级的中心目标是:适应学校生活,爱上学,爱老师。只要能听懂老师教的知识点,能跟着老师一步一步不掉队,这样的节奏就是正确的。
怎么样,会做了吗?
我们期待您的实践后的感受,与我们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