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过分抬高道德的重要性
中国人被儒教的“道德”绑架了三千年,《翦商》追本溯源
翦商解答了一个问题:被蒙蔽了好多年
自周灭商,准确地说是从周公开始,后世王朝灭亡前朝的主要理由就是:前朝统治者道德沦丧,不施仁政,不恤百姓,导致天命转移,自己代表上天消灭前朝是顺理成章的。
人们公认孔子是儒家的创始者,而孔子的思想主要继承自周公旦,周公所提倡的“德、仁”均被孔子作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儒教又不同于儒家,前者是自西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等人以治理国家、博取功名为目的,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并对其做删改,鼓吹君臣父子的道德体系,作为国家统治思想以教化民众的、有宗教特点的理论体系。
简而言之:周公为翦商编制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其思想被孔子及其弟子形成体系,在汉武帝年间被董仲舒等人修正(篡改)成了家国统治思想,之后该理论体系成为治理国家、教育民众的主流思想沿袭了两千多年,至今余毒尚存。
周公关于道德的说明也仅仅只是一种解释而已,统治者的暴戾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主要的原因是前朝的统治体系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国家系统的需求,更不用说适应乃至引领以后的新形势了。
治理能力已经无法支撑体系的有效运转,于是一个个小小的漏洞最终导致了统治体系这台巨大的机器的全面崩溃。
就其本质而言,财务和财政体系是第一位的。国库有多少资金,政府官僚、国家机器有没有足够的支撑,能不能顺利收税、百姓的生计怎样,就业/收入/消费/生活质量如何。绝不仅仅是道德二字能解释的了的。
对个人而言,判断一件事是不是道德、能不能做,大致有三个分类:
1、一件事一点也不道德,但不触及人伦和刑法的底线,做了也会让自己心里痛苦,则非极端情况下不做;再走一步是犯罪了,那坚决不能做。
2、一件事不怎么道德,是非任他人评说,只要自己在乎的人对此是积极评价即可,甚至只要自己心理这一关能过去就行,
3、一件事很道德,做了会有无数赞誉,那不用犹豫,干就完了。但是,如果个人要为此背负巨大的道德约束,违背自我的本能,那可以考虑考虑是否可以不做。
以上,三分之二都不用考虑道德问题,没必要为了那三分之一的少数去浪费自己的利益。自己要以利益为首,尽可能在利益和道德之间保持一个平衡,但如果真的做不到平衡,那就牺牲一些道德,不触动底线就够了。并且没必要为此而过分自责3
要不要以道德作为标准来指导自己行事,这是一种个人选择,而“道德与否”只是对行为做出判断和解释的众多维度之一,不是全部。
这是可以做为构建心智的维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