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基层减负担,并不是要减少他们的责任,而是希望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提升办事效率,让一线干部能够真正“轻装上阵”,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为老百姓干实事、出实绩上。
回想之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确实让基层挺头疼的:“文山会海”不断,天天不是开会就是整材料;“过度留痕”更是折腾人,做什么事都得拍照、填表、存档。干部们整天忙着应付这些“表面功夫”,真正该做的本职工作反而没空深入。老百姓的问题没人跑、没人管,基层工作的本质——服务群众,渐渐被埋没在一堆流程和台账里。
所以,现在各地都在推动基层减负,主要就是从这些方面入手: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规范督查考核,让干部们从办公室、会议室里走出来,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跟群众面对面交流,解决实际困难。我们要清楚,减负不是降低工作标准,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干部更好履职、更有实效。
整治形式主义必须敢于“刀刃向内”,坚决砍掉那些虚头巴脑、缺乏实质意义的环节。比如不少地方推出了“无会周”“无文日”,控制会议和发文数量;还有些地方清理各类冗余的政务APP和工作群,减轻“指尖上的负担”。这种回归工作本源的改革,才能真正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专注服务。
考核评价也不能再过度依赖“痕迹管理”。以前总强调留痕、看材料,导致一些人忙于数据美化、材料包装,反而忽略了实际干了什么。现在我们要转变观念,提倡“少看痕迹、多看实绩”,把群众满意度、信访化解情况、实际问题解决率等作为重要指标。只有这样,考核才能真正变成推动工作的“指挥棒”,引导干部把心思放在实干上。
督查检查也要“提质减量”。不能反复查、多头查、层层查,让基层整天忙于迎检迎督。现在很多地方执行督查事前审批和备案管理,推广“四不两直”的暗访方式,甚至用大数据线上监测替代部分现场检查——这些做法既控制总量,也提升实效,让督查真正变成工作的“助推器”而不是“负担源”。
最后,基层减负不是一次性的运动,而要长期坚持、形成机制。形式主义容易反复,所以必须建章立制、常态化推进。比如有些地方定期开展形式主义问题排查,有的设立“基层减负观察点”,还有的把减负效果纳入干部考核、引入群众监督,从而确保减负成果不反弹、能持续。
只有这样,基层工作才能真正回归本质:服务人民、讲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