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向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简介
贾岛(779一843年),字阆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省蓬溪县)主簿。他以苦吟著称,其“推敲”的典故,就是从他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而来。
诗词注解
寻:找。
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或有些憎世恶俗的人为表示清白,便隐居偏僻的山野。
不遇:没有遇见。
童子: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徒弟。
言:说的童思。
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
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
深:多,浓。
云深:云雾又多又浓,迷蒙在山间。
处:地方,行踪。
诗词大意
我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隐者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去采药去了。我要小徒弟带路去找他师父,他说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究竟在什么地方,到那里去找呢?
意境赏析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隐者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来写。“松下问童子”,这是写一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答话一一一“言师采药去”中想象当时寻者所问是“你师父在家吗?”,此时寻者满怀希望遇见隐者,但童子所答非寻者所愿,寻者心中会有些失望。二问:“采药在何处”这一句虽然省略,却隐含于“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中,反映了寻者寻友不遇,迫切希望见到隐者而步步逼问童子的心情。但从童子所答中,寻者从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你师父在山中的什么地方呢?请你带路去找吧!”“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寻者没有遇见隐者,但从寻者与隐者的徒弟相遇和相问中得知隐者是身隐而德不隐。松下,既是寻者问的位置,更是童子站的位置,松树.历来被文人所推崇,其风节高尚,不畏风霜,四季长青,诗人将童子与松树类比,童子道德高尚,师父的德行更不用说。“言师采药去”写出了隐者人隐而心不隐。他忙于采药,从采药这一行为中,体会隐者有一颗心要医治世人,匡世救民的仁慈博爱之修行。“云深”既写了山高云雾迷蒙,又把隐者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将隐者推崇到一种仙家境界。“不知处”既写出了童子不知隐者的位置,因“云深”弄不清,又反映出隐者行踪不定,捉摸不透的仙人风范,有着“人隐而心未隐,云深却人更深。身隐却德不隐,云深修行更深”的意境。这首诗写得形式新颖,自然质朴,是历来万人传诵的名篇。
意境赏析独家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