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兄弟》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叹那个时代的残酷,为那个时代的人感到惋惜,也庆幸自己没有活在那个时代。更感谢余华老师用文字记录下那个时代的故事,让我有机会体会那个时代的不易,从而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
余华老师是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非常重要的作家,也是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作家莫言曾评价:“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余华老师有着“窄如手掌,宽若大地”的胸怀和情怀,在所有的作家都不敢直面中国现实国情的时候,余华老师却勇敢的站出来,用极有力的文字正面面对,哪怕引起争议,也不曾后退。
《兄弟》是余华老师的巅峰之作。“有的人活着,生死疲劳;有的人活着,任性逍遥。”这是一部好哭又好笑的大众史诗。《兄弟》分为上、下两部,该小说讲述了文革前后刘镇上一个重组家庭中的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
在这部小说中,令人感动的是宋凡平和李兰的爱情。宋凡平就像身披金甲圣衣,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英雄,让李兰重新找回了人生的尊严,获得了自信和敢于拥抱幸福的勇气。哪怕宋凡平惨死,李兰依旧能昂首挺胸,挑下生活的重担,并为了宋凡平七年不洗头,用余生来纪念这个曾带给她曙光的男人。
在刘镇有这样一个习俗,丧夫的女人,要为亡夫“守节”,通常一个月不洗头;这个“守节”时间越长表示夫妻感情越深。原文中写道,一般一月不洗头,最长也就半年不洗头。而李兰却整整七年没有洗过头,这份爱,比海洋还要深厚。
小说中,令人动容的还有李光头和宋钢那份爱恨交错的兄弟情。“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
李光头从小就是人们心里的小流氓,粗鄙油滑,自私自利,同时,他又是一个敢爱敢恨,有情有义,充满爱心的人。年少时,他和他亲生父亲一样,在厕所偷看,却没有和他父亲一样陷入窘境,而是从中发现商机,换取三鲜面。自主创业失败,合伙人追债上门,宁愿被打,也不躲在家里,并理所当然地接受宋钢的救济。在捡破烂中发现商机,第一个想到宋钢,拉他入伙一起赚钱。赚到钱的第一件事,就是还清欠债,并加上利息,还不忘福利厂的老同事。后来,得知宋钢生病,还偷偷拿钱给他治病。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追求林红,却在林红结婚后,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结扎。
宋钢传统教育熏陶下的典型人物,他从小就懂事孝顺,善良懦弱,重情重义,脸皮薄又好面子,还很会照顾人。在父母去世后,一个人扛起了照顾弟弟的重担,发了第一笔工资,先是给李光头买皮鞋、毛衣。在李光头创业失败,流落街头的时候,瞒着妻子偷偷接济,并与同吃一碗饭。失业之后,为了不让林红太辛苦,去当搬运工,去水泥厂工作,弄坏了身体。因为和李光头一刀两断,在生活极度困难时,也不肯找李光头帮忙。为了改变家里的现状,心疼林红,毅然决然的踏上了离家的路。面对爱情,宋钢是懦弱的,面对林红的表白,他犹豫不决,导致林红跳河,自己上吊。在得知林红和李光头一起去上海了之后,因无法面对现实,选择了卧轨自杀。
李光头最后一次的放肆,让宋钢选择了自杀,他也成为了真正的孤儿。其实,所有的选择,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时代无法改变,但是,人生的选择权一直都握在自己手里。希望,我们每一次的选择都是慎之又慎,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心怀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