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书院&简书写作营
“不行不能买了,家里已经有好几个了。”父母对着正在哭闹的孩子嚷嚷道。
原来,孩子在商场里看上了一个狗熊的毛绒玩具,可是家里的毛绒玩具大大小小已经有好几个了,父母不想给孩子再买了。但是,孩子却不答应。
最后,孩子干脆躺倒地上大哭大闹,弄得很多人围观。父母无奈,只要赶紧花钱买了。孩子立马从地上爬起来,破涕为笑,拿着狗熊玩具蹦蹦跳跳地走了。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这实际上是自控力弱的表现。
心爱玩具对孩子的诱惑,如金钱对成年人的诱惑,难以抵制。
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实验。
实验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教授,随机找了60名4到6岁的儿童,他们均来自斯坦福大学附属的幼儿园。
米歇尔教授让他们坐在一个房间里,然后再每位孩子的面前放了一颗棉花糖,并对孩子们说:“我回来的时候,谁面前的棉花糖还在,我就会再奖励他一颗棉花糖,这样他就可以吃两颗棉花糖了。如果没有坚持住,我回来之前吃了就没有了。”
之后,米歇尔教授离开房间15分钟,研究人员在暗中仔细观察了孩子们的反应。
实验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米歇尔教授刚关上门,就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吃了棉花糖。剩下的孩子中大部分坚持了14分钟之后,忍不住也吃了棉花糖。只有极少数孩子看着棉花糖,又是闻又是舔,不时站起来走一走,一会儿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终于忍住没吃,等到了米歇尔教授回来,成功拿到了第二颗棉花糖。
待这些孩子成年之后,米歇尔教授惊讶地发现:当初为了得到第二颗棉花糖而忍耐了15分钟的孩子,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人际交往能力,都比较其他孩子要好。
那些早早就吃了棉花糖的孩子,成年之后有的学习成绩不好,没考上大学,有的即使考上大学了,成绩也一般,还有一少部分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经过长期跟踪调查,米歇尔教授最后得出结论:自控力是一个成功的重要因素。
经过查询得知,这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并且在等待期中展示自我控制的能力,被称为延迟满足。
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除了本能,几乎所有的能力和情感都是后天习得的。
面对诱惑和刺激,孩子总是需要即时满足感。如果小时候,不控制自己,成年之后,就会变得易冲动,可能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障碍。
因此,父母应有意识的锻炼孩子的自控力,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感。
1.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从心理学实验中,我们了解到,极少数忍住没有吃棉花糖的孩子,采用了各种方式来转移棉花糖对自己的诱惑。
当注意力转移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延长等待时间。
2.有意识培养孩子延迟满足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
对孩子的需求,父母既不能全盘接受又不能一概拒绝,否则,要么降低孩子的满足感,要么使孩子感受不到爱。
父母应根据孩子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延迟满足策略。
比如,如果刚买了一块蛋糕,孩子迫不及待要吃,父母可以和孩子做一个游戏,让孩子想想这个蛋糕是什么形状,像什么,与以前的蛋糕有什么不同等等。
当孩子沉浸在想象的乐趣中,就会暂时忘记吃蛋糕,从而提升延迟满足感。
如果上面的话对你有所帮助,就点个赞,支持一下!如果有想说的话,就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