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作业改革

张志勇对于国家作业作业改革的分析,我认为说得非常到位。

一是教师要重新认识的作业功能。这个是我们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明确,作业的功能是诊断、巩固、学情分析。排在第一位的是“诊断”。作业是用来看孩子掌握水平、存在的问题的,反过来老师要反思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诊断出问题,要用题目进行“巩固”。还有就是“学情分析”。考试和作业最大的功能是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过去老师通过作业和考试这个抓手,来管理学生。写不完作业要处罚,把完不成作业的处罚列入“班规”,作业成为处罚学生的一个依据,这就违背了作业的初衷。

二是作业管理。

对于作业改革,中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4条具体要求包括: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这里面即有教育局层面、也有学校层面,更有学校中层管理和研究团队的责任,更有任课老师的任务。少了哪个层面,都要可能让作业管理出现问题。作业管理需要层级环环相扣,哪个层面也不可缺少。

三是以作业改革撬动课堂改革。

作业的改革问题,成了这次“双减”改革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极强推动力的一个改革要点。作业改革可能也可以极大撬动教师对课程教材的研究。每个老师要明确作业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作业与课堂教学不是两张皮。

四是提升教师的能力尤为重要。

对作业设计的要求,文件强调“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这就是需要老师设计出适合学生、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作业。

过去有经验的老师布置作业时,都是让这位同学做这几道题,那位同学做那几道题。今天,老师的能力在退化。这不能怨老师,我们该服务的地方不服务,不该服务的地方乱服务,弄了海量的教辅材料,已经把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扼杀了,老师针对每个孩子的学情设计课业的能力大幅度下降。

一个班级有五六十个孩子,少一些的也有四十多个孩子,现在看来,要想真正给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弹性作业,离开了技术赋能确实困难重重。以技术赋能作业教学,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挑战。

五是作业的分类。考虑到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作业有四种。

1.第一种是预备性作业,对于作业的预备性作用,一定要强调。今天讲“翻转课堂”,就是基础性的、孩子能学会的,都在课堂前由他自主进行学习,到了课堂上,带着问题,通过对话、交流来解决。

2.第二种是当堂作业。这个环节我们目前存在问题最大,是课堂低效的重要原因。目前全国各地的高效课堂,研究的就是少讲多练,一些学校为什么要限制老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就是解决课堂练习量不足问题。试想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把该练的练到位了,课后还需要那么多作业吗?

3.第三种是课后的巩固性作业。如果孩子需要通过课后巩固来消化知识、记忆知识,就可能需要巩固性作业。

4.第四种是拓展性作业。优秀孩子的拓展、提升、综合发展,需要综合性、拓展性作业。

六是对作业的处理。在作业指导要求上,一是限量,小学生60分钟,初中生90分钟;二是限地完成,小学生的作业在校内完成,初中生的作业大部分要在学校完成,要把孩子们回家后的时间还给家庭教育;三是要求老师对作业进行面批、反馈、答疑;四是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作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在中央的文件中,也提出了非常系统的要求,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