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像米粉,似羽翼,如丝带,吃在嘴里顺滑细腻,柔韧劲道,这就是我家乡近几年特别流行的特色美食——翠香蒸饼子,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重点保护。
我的家乡在临泽蒸饼子 ,这里有一条由东向西流淌的黑河,孕育了勤劳善良的家乡人民。家乡人最爱吃的美食就是蒸饼子了。
小时候,每到夏季农闲时节,我们一家便大型地制作蒸饼子。吃过早饭妈妈就准备和面,用一个大面盆盛两升面左右,和成软硬适中的几大疙瘩,用面盆扣住,醒发半小时后,再揉一阵,直到面团顺滑细腻为止。 洗面是我最爱干的活儿,可以坐在小凳子上一边洗面,一边玩水,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妈妈随意聊天。我们找来一个干净的大盆子,倒上半盆清水,把醒好的面团放入水中,用两手来回揉搓,等清水变稠的时候,把面糊倒在大点的水桶里,再放清水再搓,直到把面团里的淀粉全部洗去,剩下蜂窝状的面筋时为止。妈妈把所有洗好的淀粉糊糊倒在水桶,大锅等家什里,放在阴凉的地方沉淀。面筋则揪成许多小点点,均匀地掺在盛好的干面粉上,和面、揉面。等把这些事做完,也就到了做中午饭的时候了。
吃过午饭,二次和好的面团也醒的差不多了,妈妈教我再揉面,再醒发。这次要把醒好的大疙瘩面团揪成比拳头还小点的小面团,再揉光滑。醒发一会后,用手掌将面团尽力压平,再用擀杖将面饼擀成盘子大小的面饼,放在用柳条编成的圆形蒸荜上,用手把面饼的一边按在蒸荜上,然后向四周绷面饼,扯到面饼薄如羽翼,透亮入纱绢的满意程度后,撕下边缘不均匀的厚面饼,入锅蒸熟。将蒸好的薄饼放凉,扯下,摊在案板上,逐张抹上熟油,卷成圆卷,切成细丝或细条,抖散装入盘里。吃的时候拌上自己爱吃的的作料,小菜,闻一闻浓香四溢,尝一尝风味别具,既可口,又诱人。蒸好的饼子,留下够吃一两天的,其余的要绕成拳头大的卷儿,放在阳光下晾干,冬天吃也是非常喜欢的。
第二天一早,倒掉沉淀好的面粉糊糊上面的黄水,剩下的淀粉再次兑水后,用慢火熬制成凉粉。继续吃一些,晾一些。晾干就是粉皮,冬天炒菜,做汤都是非常好吃的。
这大型的蒸饼子做起来工序多,比较费时费力,但好吃。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简易的做法。和面,擀面,绷面,上锅蒸。这简易的蒸饼虽然不及洗面后掺入面筋的蒸饼好吃,但可以随便想吃随便做,吃多少蒸多少,方便快捷,招呼客人也高端大气上档次。
话说这蒸饼还有一个不平凡的来历呢。 据说唐贞观二十七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从阳关返回长安途中,乘白龙马行至四坝地带时,只见绿树丛中有一条玉带似的小河潺潺流淌,两岸桃红柳绿,芦苇丛生,一圈白墙围着一院立柱拔廊、古朴典雅的庄园,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唐僧在门前下马,进院向一名老者请安,说自己从东土大唐西行取经回来,途经贵地适逢下午,想在此歇息一夜备足粮草好明日上路。这位老者也是一位善士,平日里修桥补路,周济穷人,深得乡民爱戴。这一日,老者一听叩门的是取经的和尚,当即屈身施礼,招呼唐僧进屋歇息,并吩咐洗菜做饭。顿时院里鸡鸣鸭叫,一班丫头婆子忙的不亦乐乎。老者正和唐僧聊天,一听外面的动静,心想不对啊,和尚吃素,我这里焉能杀生?于是老者踱出屋子,琢磨用什么款待圣僧。这时他忽然觉得灵光一闪,想起了逢年过节才吃的蒸饼子。也许是佛祖护佑的缘故,那天做的蒸饼子又薄又细,白如冰雪,薄如蝉羽,柔如绢帛,又用上等的胡麻油烧熟抹在饼子上,用刀切成细细的长丝,并拌了几个素菜,这才端上桌来。那天也是唐僧真的饿了,这一顿饭 他吃的津津有味,额头也不觉浸出热汗来。次日临走,老者又给唐僧满满盛了一碗,用布袋装好,让他路上食用。
从此以后,临泽四坝蒸饼子就成为一种地方小吃一直流传下来。
家乡的蒸饼子现已远近闻名,欢迎你们来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