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我接待了一个三年级男生。据老师说,这个孩子曾在学校午休,中午总是不睡觉,生活老师批评他,他曾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几个小时。孩子是奶奶带得多,还能主动帮奶奶洗碗。
我见到他时,他很规矩,眼睛没有好奇地张望,也没有和我主动对视,我好几次提示他看着我的鼻子说话。他能够较短时间与我目光对视。但眼里无光,眼神无力,显得怯懦,空洞,呆板!
以下是他画的金鱼缸:
通过这幅画,我了解了他的家庭,奶奶和爷爷不住一起,奶奶和们一家三口住一起。爷爷和阿姨住在他家不远处。爸爸常常打他,他很害怕,奶奶和妈妈帮过他,要爸爸不要打他。
通过画画,我感到这孩子表情缺乏,行为呆板,但内心还是有爱,有喜欢的人和事。
接着,我让他做沙盘。他的作品如下:
无论是画画,还是沙盘作品,孩子都选择了角落,不敢站到正中间。即使是站在呐喊宣泄仪面前,他也感到恐惧。他在我的鼓励下喊了五次,一次次声音稍大点,最后获得了掌声,但他仍然没有表情。我问他的感受时,说的第一个词仍然是恐惧,其次才是有点开心。收获是觉得自己要自信一点!
原本约了家长今天面谈,进一步了解并帮助孩子,使家校形成合力。但家长说没空。当学校主管领导问我咨询结果,我做了如下反馈:
我给他进行了绘画、沙盘等活动,初步判断:他极度缺乏安全感,主要情绪是恐惧,一些行为的根源是因为恐惧而想要保护自己,但又不得法。这些的根源在原生家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内心充满恐惧,甚至有自闭倾向。还有很多细节,很难说。我说的这些你不能直接给家长说,怕造成误会。我见家长也会用一些技巧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受。也不会这样直接说。切记!另外,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你所说的,我也未必能真正帮到他,只是尽力而为,让家长自己选择是来我这?还是去医院咨询?当然,这些只是我的判断,未必全对,我愿意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进一步接触家庭成员,但我的时间有限,来访者必须守时,我也有自己的原则,最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了!
几天后,家长仍然没有来访,有阻抗!而在我到教学楼上课上楼梯的时候,那孩子从楼上下来竟然大声和我打招呼:“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一看,他气色比之前好多了,脸上有了点红润,扶着栏杆的手还挨着前面那个男生的肩膀。“你看上去好多了!进步多了!”我一脸惊喜地说。孩子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我感觉这孩子很灵性的。晚上睡在床上,我忽想起孩子的画,换一个视角,就是孩子无形中在用奶奶的立场看周围的事物,他的画呈现出来的关系其实就是奶奶的视角,那一切都讲得通了。在奶奶的潜意识里,自己的儿子排第一,再孙子,再自己,最后才是媳妇。而这样的关系并不利于孩子成长。我完全可以借助这幅画引导他梳理一下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样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这家人可能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以为我是想说服他们,指出他们的不是。我该如何消除他们的阻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