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张建亚寻找着自己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出路。当时“第五代”已经风格林立,他们在市场和艺术之间都做出了选择。
而张建亚却依然希望找到一种既舒坦又脱俗的做法,找来找去,他想到了漫画,深入浅出,看似通俗意义却不俗。
他找到了儿时看过的漫画《三毛从军记》的作者张乐平老先生,向他谈起改编设想,当时老先生已经在病榻上了,张建亚明显感觉到了他的犹豫。
因为《三毛从军记》是张乐平很偏爱的作品,他怀疑张建亚是否能把神韵拍出来。张建亚几次拜访,坚称会拍出原汁原味的漫画电影,老先生终于同意授权改编。
遗憾的是,《三毛从军记》拍完最后一组镜头的时候,张乐平老先生过世了,他没能看到电影。
四格漫画中的三毛是虚构的,很难串起一部电影的故事,张建亚则希望电影中的三毛,是看起来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所以他做了很多假纪录片,让三毛在里面出现,让他和历史中的大人物出现在镜头中。
主创们翻阅了很多资料:1937年、1938年的全部《申报》,还有《大东亚作战史》、《蒋介石评传》等等,看到蒋介石那段关于华盛顿和岳武穆的语录顿时来了精神,于是找到了孙飞虎演蒋介石。
三毛参加战斗严格按照淞沪战役处理,用黑白纪录片似的方式重现,真纪录片与卡通段落拼接,玩真假于股掌之间,似真非真,似假不假,不真不假,亦真亦假。
以往大量的抗战电影,关键词无外以下几个,诸如神勇、悲壮,或者是智慧、轻松。前者是和鬼子同归于尽,后者是把鬼子玩得团团转。
三毛是漫画人物,到电影里,再苦大仇深,也不能浩然正气拍案而起。他从张乐平那里选来的料,关键词变成了小人物,小快乐,小聪明,和一切之前的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表达了对张乐平的尊重。
没上过战场的三毛,是个有着本能畏惧的傻大胆。劳军演出的现场,尽是色眯眯的兵哥哥。恪尽职守,也变成了一种没有理由的习惯。
张建亚的《三毛从军记》的确很奇特,奇特到在喜剧的形式之下,你却时刻能看到它的严肃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