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有书学习了《生活的哲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朱尔斯.埃文斯。他在书中讲了ABC情绪模型,A,就是生活中的事件;B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c是最后的情绪结果。一般来说,A是难以改变的,即使能改变,如不能改变自己的看法,你的负面情绪c仍会存在,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ABC模型来自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一句话: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书中还说了三种哲学经典思想流派。第一种是斯多葛学派,这个学派认为人生的大多痛苦都源于两个“致命错误”,这两个致命的错误是:1.妄想对不能控制的东西,行使“主权”,总想掌控不属于自己的;2.不愿对自己的信念负责,当消极的事情发生,负面情绪袭来,我们会把这些归咎于外部原因。这两类错误形成了一个循环,因为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信念,我们又继续把这些负面情绪归因到客观世界,由此变得更加消沉抑郁。
解决的经典“祷言”: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
第二种的哲学流派是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快乐哲学:摆脱复杂的物质世界,开始简单的生活,不被人所察觉,才能找到那种回归自然的快乐。
快乐的关键在于:通过什么方式寻找快乐。
哲学经典的第三种流派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源于自我调适
做法:黄金分割点
对黄金分割点的理解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如何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
比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的黄金分割点,
幽默是严肃和滑稽之间的黄金分割点。能找到这个“点”,我们的生活将更容易达到目标。
我们读《生活的哲学》,并不是只指选一门哲学来指导生活,而是我们把哲学当工具,以古代先贤的思想为媒介,打开一条从现实生活到自己内心的“通道”,和自己对话,勤于思考,注重体验,经常反思,去找寻那些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在日复一日中,在“无意识”中被生活“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