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澧水流入洞庭湖经过的最后一座小城。这里山清水秀、天空蔚蓝、空气中飘拂着清香,小城的大街小巷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牛肉米粉馆。
早晨,无论上班族还是生意人,户外锻炼的退休老人还是上学的学生经过这里,都被粉馆里面迎面扑来牛肉汤的鲜香,逗引得垂涎欲滴,加上一晚睡眠后的饥肠辘辘,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叫上一碗牛肉粉,点上两碟小吃,狼吞虎咽,片刻功夫就一扫而光,然后急匆匆的忙他们的去了。
时间悠闲的约上几个好友,炖上几钵不同品种牛肉,端上几碗光头米粉,点上一系列小吃,喊一瓶高度白酒。米粉边吃边下,边喝边聊,这叫吃炖粉。
这座小城百分之六十的居民都有早晨吃牛肉粉的习惯,平常人家吃菜总是天天变换花样,可津市人早上吃牛肉粉几十年如一日,有的一辈子不变。
许多在外工作的津市人和在外读书的学生回家后的早餐必须是吃久违了的牛肉粉,其它即使山珍海味,也改变不了他们对牛肉粉的执着。
天南海北的亲朋好友每来津市,早餐也是必点牛肉粉。即使从没有吃过的,只要请他吃过一次,就点头称好,竖起大拇指叫绝,再次来也是必点牛肉粉。
我有个朋友的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深圳,一天她妈妈打电话问候她,她女儿回答一切都好,就是吃不到牛肉粉不好。两口子第二天就买了一钵牛肉汤用暖水瓶装着,再买几斤鲜米粉,坐高铁到深圳给女儿解馋去了。
津市牛肉粉的魔力来自这座城市制作牛肉粉悠久的饮食文化。清朝初年驻守在津市的清军,是北方满族人,吃不习惯南方的大米饭,日夜思念家乡的面条。他们发现九澧一带有做红薯粉条的作坊,就按照生产粉条的工艺和方法,经过反复试制,制造出了鲜米粉。鲜米粉在翻滚的开水锅中略汤片刻,倒进大碗中,再从另一口大锅中,舀一大勺同样翻滚的牛肉汤,放在碗里,再按照各种摆在桌上调料和佐料的顺序,依次放在碗里,在汤锅的另一方摆放各种码子,有红烧牛肉,清炖牛肉,麻辣牛肉,牛肚,牛肠和牛百叶等十多个至二十多品种,根据你的要求盖上大半勺子不同的牛肉码子,撒上葱花,淋上香油。
吃后叫绝和上瘾,更重要的来自制作工艺的考究和对食材选料的严格把控。民国初年有个姓刘的聋子,在津市开了一家牛肉粉馆,他把牛的筒子骨、排骨、杂骨放在一起长时间熬制,然后把新鲜牛肉去净污血放进去煮熟,同时用纱布袋装上三十多种名贵中药,放进去增添香味。牛肉的鲜味与中药的香味混合成的鲜香味,走过路过的客人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到。同时刘聋子亲自上石门慈利买黄牛回来宰杀。过去没有冰箱和冷库,使用剩下的牛肉稍有异味,就当着街坊四邻的面倒进澧水河。
目前津市有牛肉粉馆两百多家,营业收入十多个亿,为牛肉粉配套的相关产业十多个,就业人口上万人。
周边县市不少有眼光的城镇市民和农村农民,花钱来拜师学艺,十天半月,学了个大概就回到家乡挂起了“津市牛肉粉”的招牌,开始营业。不少资金雄厚,善于经营的人,生意兴隆,发了财;大多数都能衣食无忧,进入小康之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津市牛肉粉几家实力雄厚,志存高远的老板,开始走向长沙、武汉、南昌、贵阳等周边省会城市开起了连锁店。进入21世纪后连锁店已经开到了西安、重庆、郑州、广州、南宁、桂林、福州、上海等二十几座城市,最多一位老板有加盟连锁店上千家,一年营业额几个亿。全国开津市牛肉粉馆的从业人员达到数百万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