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向自己说不
文/石岩磊
《论语》里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儒家借君子和小人的对比,来展现其倡导的行为规范,从而在为人处事的各个层级树立标杆,让人一目了然地看清正反两方面的典范。那么在诸多表述中,有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呢?
答案或许就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时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把矛头指向他人。“求诸己”不仅可以化解矛盾、避免冲突,而且能够快速查找到问题症结,赢得解困之法,所以,如果能身体力行做到这一条,其它几项便会迎刃而解。
坦荡磊落的心胸离不开时时的自省,我们在深思自己的得失中不断修正言行,会变得更加谦逊好学,因此可以持续汲取吸纳别人的优秀品质。孔子晚年的弟子曾参就是靠着“吾日三省吾身”的信念不断修行,最终成为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常思己过的最大好处便是心底坦然,少了悲戚之色,没了半夜惊醒的梦靥。
义与利在许多场合是冲突的。利的本真是自私,人人都会为了私利而反复权衡,或是据“利”力争,或是寸“利”不让,看清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实质,我们便不难理解世事沧桑的起源。而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必然会发生彼此碰撞与两两相对,只有在“求诸己”中厘清了个人的长远得失,才会大气地规避眼前的斤斤计较,熄灭争执的火苗。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中的“周”是合群的意思,而“比”是指勾结,所以孔子讲的是,君子能与人和谐相处,不会结党营私。同人和睦相好的秘诀便是少指责对方的过失,多检讨查找自身的不足,这并非软弱可欺,也不是苟且偷安,而是一种立足全局的大智慧,唯有如此才能求同存异,在共同的大目标下维持长久的友谊。
“求诸己”之所以可以位列君子标准的首席,是源于其强大的自洁功能,正是在自我反思中人们照见了自己身后的影子,不去掩耳盗铃似的遮挡阳光,而是仔细地审视身影的长短、肥瘦、正斜,从中发现瑕疵与欠缺,勇敢地向自己说不,在追求个性张扬的同时,不忘反躬自问的理性,让内省成为一股清流,冲洗掉后背上的污泥。
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