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这本书是一本分享知识管理的书籍,由成甲所著。
很多人觉得自己参加了很多培训和课程,感觉学了很多东西,好像当时课上也听懂了,可是课后也没怎么用上,隔一段时间就都忘了。那么这种学习,能称之为有效学习吗?
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引用作者成甲的原文: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那我们能不能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呢?
还要看我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停留在哪个维度上。
知识管理的维度大概存在着三个维度:
一、数据管理的维度。
二、信息管理的维度。
三、底层规律的维度。
现在人们的学习大都集中在第一个层次,只有少部分人达到了第二个层次。而在第三个层次上,真正融会贯通、把底层规律用到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屈指可数。
学习改变底层认知,对每个人都有巨大意义和价值,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真正原因。
其次、学什么呢?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仅不会觉得累,反而会乐在其中。
那自己究竟对什么知识感兴趣呢?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和经历都有所不同,很难找到同意的方法去挖掘每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但书中第二章“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中,作者提到的有效方法——反思。
要真正快速学习,不是一上来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练内功。内功的基础,便是反思。
作者成甲便是这一方法的最大受益者。他是通过每日“晨修”来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反思。到写作这本书时(2016年),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7年多。
在反思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临界知识其实是对事物最底层规律的总结。
当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临界知识,往往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举个关于我自己的例子:
刚开始决定写作的那几天,内心是焦虑而又惶恐的。焦虑自己写不出好文章,惶恐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这种心境下,提笔写标题都变成了一种困难,更别谈写下一篇完整的初稿。
但从我第一天按照书中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剖析时,我惊讶的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居然隐藏着这样一个秘密。
时光回归到大学毕业的那段时间,我回忆几年的大学生活,印象最深的居然不是我认识了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事,而是班上一个叫玉的女孩离开宿舍去图书馆的背影。那时的我应该站在宿舍楼上目送她远去。
玉是我们班唯一一个坚持四年泡图书馆的同学,坚毅而又执着,她用行动让自己明白:什么才是她想要的。毕业后的她,按照自己规划的人生,过着自己想要的日子。而我,在琳琅满目的诱惑前虚度了最美好而又最难得的四年。
我不断的思索着玉的背影,她跟我的写作有着什么样的关联。我甚至会想象她坐在安静的自习室里,偌大的书桌前,随着书上文字而移动的双眸。
这个样子,像极了现在坐在电脑前打字的我。
那一瞬间,我便知道自己的执着所在了。
最后、如何学习?
书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学习力。有能力的人,也不是生来就具备某种能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力。
1、记录
如实的记录过程。在真实的过程被还原时,我们才能看到事情背后的长期规律。如果你留心记录和总结,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言行不一,再思考背后的原因,就更容易看到自己思维的陷阱了。
2、定期回顾
在真实记录的背景下,定期回顾可以让我们对过去的记录和反思价值增倍。比如,看记录时发现自己几年前曾经犯下的一个错误,意识到现在的自己有必要调整工作流程,从而规避很多风险。
3、付费购买
买书时为了更快速的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探索如何先出知识阻塞。在深入思考问题的状态下,能够在很多本书籍之间快速穿梭、寻求解决思路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事,也提高了自我认知。
但是方法和技巧永远只是工具;内心的热情和天赋,才是让生活创造精彩奇迹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