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在“国培计划(2018)”——西南大学河南省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滑县项目初中语文工作坊的线下研修活动中,我作为指导教师全程观摩了精彩的微型课展示活动,结合语文课标和新课程理念,我总结如下:
一、指导朗读,要体现学生的进步
滑县上官二中的苏蒙蒙老师执教了《秋天的怀念》,在“朗读训练营”环节中,苏老师先让学生认真听一段朗读录音,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试读,再让小组学生代表进行朗读展示。当第一小组学生代表读完后,第三小组和第五小组学生代表从重音、语气等方面进行了点评;点评后,苏老师让第五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了范读;范读后,苏老师让第一小组学生代表在听了其他同学的点评建议与范读后,又进行了朗读;苏老师还让学生比较了第一小组学生代表两次的朗读表现,指出了学生在朗读中的进步。
在这个朗读训练的环节中,有听读、小组讨论试读、个别展示读、评价读、范读、个人前后对比读等多种形式,教师在读中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表现了学生的进步,也真正体现了这个朗读训练环节的价值。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滑县万古一中的乔守山老师执教了《记承天寺夜游》。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乔老师设计精心,板块清晰,环环相扣。在初步了解作者与作品之后,乔老师围绕“精品”二字,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一读课文,知内容”“二读课文,析妙句”“三读课文,品感情”“四读课文,知作者”。
在这节课中,由了解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体会叙事简洁的特点,到品析文中写景句子的奇妙之处,再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精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文本,体会文章被称为“精品”的妙哉之处。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只有教学设计时深入思考,做到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才能迎来课堂上学生精彩的生成。
三、推荐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滑县桑村二中的冯亚男老师执教了《秋天的怀念》,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冯老师推荐了史铁生的《礼拜日》《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书目。乔守山老师在《记承天寺夜游》之后,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这两位老师都有推荐阅读的意识,并且列出了推荐的书目或文章,只是冯老师推荐的书目有些多,不如选择其中一本进行推荐,这样也不至于使学生看到一系列书目后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更好地提高推荐阅读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说明中指出“课外自读,强调整本书阅读、古诗词积累、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等,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初中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个时期正是大量读书的黄金时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在课文学习后,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阅读文章或书目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四、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
滑县赵营一中的张贵娥老师执教了《昆明的雨》,在最后一个“我手写我心”的环节中,张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读写结合的训练题目:作者在第11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是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请试着写出来,80字左右。
在这个读写结合训练题目中,张老师抓住“情味”二字,由文中作者“忘不了的情味”,到学生生活中“忘不了的情味”,由文本到生活,既让学生在回顾生活体验中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又把阅读、写作与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个案例启发老师们,要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把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写作成为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五、注重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在语文课标中提倡“三多”即多读,多写,多积累。积累,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与重视的。滑县焦虎一中的崔馨馨老师在执教《紫藤萝瀑布》一课中,布置作业:人们往往赋予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比如“荷花”象征清白,“菊花”寓意高洁,“松树”代表坚贞。你还知道哪些?请同学们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与同学交流。
上面的作业,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就属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拓展积累。平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时,一是课内积累,如文中出现的四字美词(包括成语),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议论、抒情,都有一些写得精妙的语段,或富有表现力,或内涵丰富等,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比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中,“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段文字,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视觉互通,花香也有了颜色,写出了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读起来真的是妙不可言,就可以让学生在读中积累。二是课外积累。由课内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上面崔馨馨老师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无论如何,积累不是目的,关键在内化与运用,教师应该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运用,把别人的内容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
六、自读课文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滑县瓦岗一中的佘晓露老师执教了《台阶》一课,在“品味父亲”这个环节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默读课文(1-16段),在有关父亲描写的句子或段落旁做批注,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并让学生自学4分钟后组内交流,然后小组进行PK。
《台阶》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中,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说明中指出:“教读课文,由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到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体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设计好自读课文中的问题呢?我们分析一下佘老师让学生学习的这个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时间,自学4分钟;二是学习内容,1—16段,重点关注“有关父亲描写的句子或段落”;三是学习方法,默读,做批注;四是学习任务,做好批注,说说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这样,学生明确了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学习多长时间,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学生的学习就变得非常具体明确,不再是零散、没有目的的,也就具有了实效性。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自读课文的问题设计,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习能力。
以上是我在观课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悟,期待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在备课的过程中,分析课标,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落实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上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呈现精彩,绽放魅力,拥有语文的温度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