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一觉酣然昏睡至天明,宿夜清梦。
几日旅途的疲乏也略解些。
晨起时,天色阴霾,心境也阴霾,也是人之情常。
早饭后,沏普洱茶一盏,阅唐朝僧人慧能的《坛经》,及清代袁枚著《随园诗话》。其中《咏月》一诗的“斜阳何处最销魂?楼上黄昏,马上黄昏”一句,极妙,道出了惆怅几缕的相思无奈。
自经秦岭,让我领略到陕西是个独具精致的地方,也深感其面食文化的精深。素称“秦川八百里”的关中平原盛产小麦,渭水河畔滋养着两岸,且日照时间长,故小麦颗粒饱满,宜面食。途径户县,尝到了“陕西八大怪”的面条像裤带的淮南面食,招牌上写着:棍棍面,扯面,臊子面,浆水面等,关中大嫂那独有的秦腔里,爽朗的说着各种面的吃法,面未入口早已是垂馋欲滴了。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然后仔细的揉软,擀厚,切宽,擀面杖细长足有三尺,两头尖,听得一声吆喝,大嫂将面皮擀开,两臂将面皮一拉,一米多长,两寸来宽,宛如银色的缎带一般飞入到滚开的锅里,少许煮熟,捞在碗口如盆的大碗里,一根面条恰盛满一海碗,浇上泼油辣子,白的面条,红的辣子,翠绿爽口的青菜,一入口,汗下,辣,香,面的爽滑,劲道,口感一下子在舌尖上畅快淋漓地体现出来,一种味觉享受的同时,你也从中领略了秦人的恣肆,豪爽的性情,真乃大秦川。就着炭火烧烤的肥美江鱼 ,小菜几蝶,喝二两关中特制的小烧,在秦岭脚下,晚风徐徐,奔波疲乏之余,感受着生活的一丝惬意与洒脱。
说起面食,总是情有独钟。生于斯的东北,对大米却不感兴趣,唯面是从。外出的机会甚多,无论行走在哪里,胃总是先告诉一下自己,面是首当其冲。
河南,黄河滋养的土地上,面食与关中颇有一拼。但,最具特色的唯“和记烩面”,黄河流域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同样也在面食上张扬着这片土地独有的内涵与魅力。其实,“和记”烩面就是羊肉扯面,面和好后,要饧上很长时间,用上等的油均匀地刷在面坯子上,这样的面才能够劲道,食客用操着河南的腔调一嗓子:烩面!那边呼应一声:莫慌!面师傅拿出面坯子,双肩一叫力,走,只见面坯子顿时被扯开,在面师傅的手中上下翻飞,薄如蝉翼,一根面坯正好一碗。同样,海碗如盆,加上羊肉的鲜美,面上温婉体贴的铺垫着黄花,木耳,佐以少许香菜,辣椒,糖蒜等,面香和汤鲜的味道在胃中的舒畅已经荡漾开来,还等什么?再来一碗!
时隔不久,便在店内开设了面馆,前往河南许昌邀请贾师傅出山。用上好的牛棒骨,整鸡放入大锅中先大火后文火熬制一夜,放入各种佐料于汤中,面坯子被整齐的摆放在面案子上,饧着,一片片,一排排,都恭敬地俯仰四十五度角,面色柔和,随时听候组织召唤。贾哥虽近五十,但身体健朗,腰间扎着围裙,面坯在手中如皮筋一样飞舞着,一出手,面入滚烫的锅中,一嗓子河南腔调:上面咧!更凸显烩面正宗的韵味。食客如云,座无虚席,各种吆喝声参杂其中,让食客真正体会到中原文化带来的味蕾感受。每当忙碌一天后,贾师傅总是自己在压面机前,坐一马扎,左手拿着面团往机器里放面团,右手夹着烟卷,嘴里不闲,抑扬顿挫地哼着河南坠子《王二姐思夫》的豫剧小调,那份悠闲与自在,让人感叹老哥对生活的一份恬淡和安逸。
时光飞逝,窗前过马,日子一晃就老。已有近五年之久末曾与老哥谋面了。常让我感怀与老哥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和知遇之恩。如今,无论是老哥徜徉在曹丞相的府邸,还是流连在关公巍然挑袍的桥畔遗址上,我都在这里手借清风一缕,遥祝老哥安闲依旧。
北方的面食总是彰显着地域文化的粗犷和豪放,大汤,大料,面宽阔又大气,大羊肉片牛肉块附于其上,配上肥硕的木耳,大黄花,鲜红的大辣椒,盛面的碗仿佛是从远古的窑中刚烧制出来,厚重又淳朴,盛着大黄河,大渭河的水扑面而来,食后让人回味无穷。
相比较南方的面食却是大相径庭,南方的面食如小溪潺潺,细腻精致。宜宾的燃面,珙县的豌豆面让我见识了川南面食的雅致。店面座落在金沙江畔,川流不息的江水从脚下流淌,连门帘都蕴涵着天府之国的文化气息,除了五粮液之外,恐怕燃面颇具川南特色的招牌了。燃面,在揉面时掺进的水少,面条圆而硬挺,煮熟后有筋力和骨力,因是用油揉散所以不会断节,沸水下锅,漂锅后,用漏勺捞起来,然后甩干水,盛入装有熟猪油和豌豆尖的碗内,浇上红油和酱油,撒上芽菜,花生,芝麻面,菜根等铺料,用精致透亮的小碗装,食客按两要,一两二两,主随客变,香味扑鼻,麻辣相间,再来几蝶四川的泡菜,加上二两枸杞老酒,让味蕾到视觉都淋漓尽致地感受出来,听江风过耳,看云海缭绕,人生也不过如此吧。
想一想,人生如面,面亦如人生。一团面,一碗水,一个擀面杖,没有什么贵重的食材,简单而平淡,无论厅堂上,厨房下,寻常百姓家,寒冬腊月里还是炎炎夏日,或一人,或三五结伴,连汤带面,有菜有肉,吃完嘴一擦,丢下几文钱,扬长而去。也体现着生活的不卑不亢,隐含着朴实与淡然,从容与安逸,面如人生!人生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