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不一定真实,但颇为牢固,它会影响我们对一个人行为的解释。
比如:
一个初次见面就给你留下坏印象的人,如果之后做了没有素质的事情,你多半会觉得在情理之中。因为这验证了他在你心目中的第一印象。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判断呢?
其原理是:我们接收的最初的信息所形成的第一印象,构成了大脑中的记忆图式,而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
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按照前面的印象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印象不一致。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屡次与第一印象不符,第一印象也会被打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形成的认知。好的能变坏,坏的也能变好。
那既然如此,第一印象真的那么重要吗?因为就算第一印象不足够好,之后改变不就完事了嘛。
然而并非这么简单。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靠其专业技术,而有85%靠的是人际关系。
把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人情社会」。
不过这种论调,相信大家也听烂了。
但其实很多人对人情的解读是:要么家里有背景,要么本身特别会交朋友。
而自己却是个社恐,嘴巴也不太会说,玩得来的朋友也没几个。每当听到“人情很重要”的言论,会觉得厌烦,甚至觉得这样子的社会很肮脏。
这里我们尚且不讨论社会的潜规则到底如何,但至少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可能不是你理解的那样。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根据情感上的亲密度和交互行为的连接强度,把人际关系分成两种:强关系与弱关系。
强关系就是经常有联系互动的关系,如亲人、闺蜜、基友等;
弱关系则表现为互动次数少、感情基础较弱。
根据有名的「邓巴数字」,每个人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维持在150个左右,其中强联系约30个,弱联系约120个。
对于强关系和弱关系这里不赘述,只说其中的一个结论:在事业上,能够帮助到我们的往往是弱关系。我们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受到那些并没有多熟悉的人的影响。
举一些例子。与你产生过交流和接触的肯定不乏面试官、同事、领导、大学的教授、关系一般但在一些领域有资源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回想在你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别人的能力管辖区域,所以你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
最基础的当然是自身实力,这点毫无疑问。但由于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足够强大的背景,而中国人又是如此之多,内卷是如此之严重,所以我们也需要别人给予自己施展的机会和平台。而机会与平台,就是财富。
但是,你并不需要和这些人有很多接触。因为弱关系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与这类人的结交就是为了互惠互利,这点明白人都懂,没什么不好说破的。
所以不太会社交的朋友不用担心,你不一定非要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
但也正是因为和这些人没有频繁的接触,就意味着这些人都并不全方位了解你,同时也意味着上面所说的改变第一印象是不现实的。
而别人对待我们的需求的积极性与重视程度,恰恰就是凭这片面的印象。
故综上所述,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如果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很好,就可能愿意给你机会,因为这其实也对他们有好处。帮助你本质上就是互惠互利。别人在你身上看到了价值,才有可能愿意帮助你。
而如果你给他们的印象是很普通,没有存在感,那别人甚至连你的名字都记不住,又谈何给你机会呢。
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不留下坏的印象已经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留下足够突出的好印象。 让别人觉得你既有能力、也很积极热情。如果难,我们也至少尽力做到后者。
因为如果真的留下了一般的印象,自身本来有突出优势的人还好说。但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什么特别擅长的本领。中国人这么多,一旦留给对方“很普通”的第一印象,基本可以认为你在别人心中没有优先级了。
这其实很好体会。你想想,如果你是一名在某个领域(教育、职场、政治)有权力与资源的人,同时面对十几个人的求助,你会选择帮助谁?
其实对于有资源的人来说,在资源方面帮助别人就等于为己。而只要我们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是好的,便具有了优先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