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过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之后,觉得召开家庭会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书上举了很多让孩子们参与家庭事务决策和一起讨论解决方案的例子,比如每周一次,比如确定议题以及每个人都发表建设性的意见,我也尝试着召开了几次,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些平时很难达成一致的事情。当时感觉还可以,但是很难做到,即使开会时每个人都答应了,但是经常有人做不到,然后就怪罪家庭会议,“开会没用”“什么家庭会议呀,根本搞不定”等等不满情绪都出来了,我也觉得很挫败,就很久没有再开了。
周六的时候和开贤聊天,聊到一半,她说要去过“家庭日”了,我不止一次听她说过“家庭日”的事情,很感兴趣,就请她多说一点,她说他们一家四口每周一次家庭日,先开会,互相感谢,然后商量去哪里活动/吃饭,过家庭日。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孩子会给人特别大的惊喜,是blingbling的那种闪光时刻,特别的棒!我就请教她怎么解决问题,她说千万不要解决复杂问题,一开始就是感谢,越是细小的事情越是感谢,就会让每一个人都有被看到的感觉,是特别好的,让大家喜欢上开会。等到习惯以后,再处理复杂问题。如果是批评的话,一定不能当大家面说,要私下沟通,会上就是表扬和感谢就行。我听了之后特别受启发。
我们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似乎很少感激和表扬,永远是你做好了不要骄傲,做得不好要改正,似乎批评别人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大家总是又付出/又抱怨,从来缺乏的都是被看见和被倾听。我之前组织的几次家庭会议,无论是做饭的问题,还是早睡的问题,大家都会陷入到追究责任的气氛里面,很难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意见,都被情绪和甩锅裹挟了,根本没办法开动脑筋灵活处理问题。而家庭会议这个模式,尤其是开贤做了简尼尔森开家庭会议模式的中国化的改革和创新,先处理气氛的问题,下一步才是解决问题,这就跟心理咨询一样,要先建立有信任的咨访关系,才能谈得上治疗。家里有老人和孩子三代人,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
我想来想去,今天中午能凑到一起出去吃个饭,就来到和谐广场烤肉自助,吃得差不多的时候,我牵头来了一段感谢,都是细碎小事,感谢爷爷每天帮我们取快递,每天喂鸟;感谢奶奶每天切菜切水果给小鸟吃;感谢孩子考完试还按照一定的节奏学习等等。其他的人多少说了几句片儿汤话,气氛挺和谐。奶奶想批评孩子不爱喝水,被我拦住了,说只说表扬和正面的话。效果怎么样不知道,目前来看只要找到好的氛围,增进大家的合作和感激就与日俱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