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WYH模型
在前面一篇文章提到目标管理的时候,提到一个目标框架的检查模型,就是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先问Why,再问What,然后问How。即了解定量的目标-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方向是什么。再了解定量的目标-如何衡量是否达到了目标,通过什么方式来衡量,通过什么指标来衡量。这个是WYH框架的一个场景的变形使用。
我们在工作中场景的常见的框架是:WYH这样的模型,即先讲是什么,然后讲为什么,再讲怎么做。这个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很多不同的组合方式。
学习与阅读场景
我们常常学到一个概念时吸收的顺序是这样的,看到书里面有一个概念,然后再问为什么,然后再问怎么应用。
比如「结构化思维」这个概念,大家接触到这个概念时,首先想的是这个概念是什么,然后想为什么要运用结构化思维,再想问怎么运用结构化思维。
写作的场景
写作的场景我们常常是顺着读者的认知路线来线性展开我们的方式的,因为本质上写作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先讲是什么,再讲为什么,然后讲怎么办。比如L先生说最新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获得感」这个概念,就运用到了这个模型,这篇文章讲我们如何去做到有获得感。
这篇文章如果我们圈出来,就会发现第一部分讲的就是what-是什么,然后讲why-为什么,最后讲how-怎么做。
What-什么是「获得感」-当你在晚上回顾过去的一天时,你会感到,这一天是有所收获的,是充实的,你没有觉得又荒废了一天,而是感到心满意足,可以带着美好的希冀去入睡、迎接新的一天
Why-为什么会需要「获得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感觉刚过去的这一天没有「获得感」,空虚、无聊,感觉自己又浪费了一天。因此,才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抓住最后这点可以由自己去支配的时间。这就叫做「报复性熬夜」 。报复的是什么呢?不是这个世界,而是那个让自己感觉「又荒废了一天」「没有丝毫收获」的自己。
How- 怎么做到「获得感」 -也许可以先从培养日常的「获得感」开始。通过培养获得感,一步步开启一个正向的循环。慢慢地,把这种获得感,升级成为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让自己能够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那么,如何培养日常生活中的获得感呢?最关键的,就是要让自己感受到:过去的一天是唯一的,是独一无二的,它跟其他的每一天,都不太一样。我自己的说法,叫做:用「项目」的思维方式去生活。
二、 GHC模型
在WYH模型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GHC模型,即G(good)优点,H(harm)缺点,C(结论)。对于这个事情不只是解释了怎么做,还是讲做了有什么好处,会有什么缺陷,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模型通常用来全面阐释一个观点。因为我们任何结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这个世界没有万能公式解决所有问题,需要辩证的看待问题,才能看到问题的全貌。所以我们需要警惕哪些万能公式和漂亮的观点。
三、 GHC模型
之前在汇报工作的文章中提到了这个模型,这个模型其实是在How的基础上更加细化的,How-who-where-when。这个模型的适用范围是全面的解释一个「事实」,从原因,内容,时间,地点,渠道,人物与实现路径全面阐释一个事情的全貌。
四、模型的适用范围
5W1H模型与GHC模型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运用的场景是阐释一个事实,后者是阐释一个观点。这个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场景来适用,你要知道你是在阐述一个观点,还是在阐述一个事实。
GHC的使用场景:例如你要提交一个方案,需要老板拍板,这个场景下你在阐述一个观点。或者你在参加一场辩论,你也是在阐述一个观点。所以奇葩说里面大家其实都是在争论各种观点。
1、第一期:漂亮女人该拼事业or男人?
2、第二期: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
3、第三期: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5W1H的适用场景:例如你在做一个复盘或者实施计划,需要阐述一个事实,对于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都做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