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心亭看雪》说起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经典之作。这篇小品文只有160字,极其简练。语言浅显易懂,明白通畅,读之清新喜人。

这篇小品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读起来,自有一番趣味在其中。

文中最让后人称道的是量词的使用。作者在写大雪过后的长堤、亭子、小舟、及舟人的状貌时,用“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营造了一个物我合一的境界。这四个量词,递次微缩,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几个量词的妙用,让读者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稊米”的深沉感慨。

张岱游西湖在阴历的十二月,在大雪多日、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又在更定即深夜以后,小舟独往,是着意追求孤独之境。其实人生无处不孤独。譬如在万千众中,未尝不觉得周际漠漠;即如亲朋满座,酒酣情浓,笑语四起,忽视之恍恍,犹在陌路,自觉彼此了不相干。作者在人群中所感觉的孤独,常伴随失落的迷惘、空洞无所附着的悲哀。只有在宁静的自然中,孤独才是充实而平静的。因这种孤独令人体验到自我与天地宇宙之间的某种内在的、神秘的联系。也许,自然深处无声的韵律,即是生命深处的韵律。那么,张岱是否因为在他挥金如土、纵情的生活中意识了生命的空洞与疲倦,来这宁静的自然探求生命的依归?但他什么也没有说。

如果懂得人世无处不孤独,也就懂得人世无处不可亲近。有时偶入异乡,逢村姑当垆,夸说酒好,老妪献茶,闲话儿孙,虽是片刻邂逅,却也并无阻隔。其实人与人之间,近则有厉害之计较,有厉害则远;远则无厉害之计较,无利害则近。远近本是难说。当张氏划船到湖心亭时,见二客对坐,一童子煮酒,自是大出意外,文章忽起波澜。但这意外之遇,并未破坏此番夜游的兴味。因为彼此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共同的人生情趣与共同的美感。一时知己,别后不见,饮三大杯,挥袖而散,真是难得的机缘。这机缘告诉人们什么?是不是说,人与自然可以有一种神秘的感通,人与人,只要脱略利害,同样可以相互感通?是不是说,人世常孤独又常不孤独?但作者还是什么也不说。

张岱的小品文从来不爱讲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绘人生。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态度、举止,也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令读者有会于心而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