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春蕾六幼
未满足的需要,其实就像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养料,不给它也倒是可以生长,只是会长的慢些,时不时还会闹点“毛病”,你注意到了并施予了养分,那它会依旧绚烂绽放。
一、感受
1.一提到要满足孩子需要,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物质的满足,脱口而口:“孩子的需要我几乎都满足了呀”。不可否认,当你给到孩子某件她心心念念的玩具时,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伴随着某些精神层面的满足,也正是这样,成人享受、满足孩子此时此刻的喜悦并为此沾沾自喜,循环往复,我们好似对物质没有了概念。这样造成的结果也许是:当孩子想要的物品不在你的承受范围之内,而你的解释对于孩子而言竟毫无概念,丝毫不会引起她的理解和共鸣。
2.老是给到孩子消极的暗示,那么孩子逐渐会像你认为的那样去做,即便是假的也变成了真的。
曾教过一个学生的家长就是如此,幼儿园时候跟老师百般强调孩子早产体弱多病,罗列出一堆的注意事项,结果你会发现:并没有因为你的反复强调和担心,孩子有所改变,反而生病率更高了。后来由于上班,忙着顾不上这些“叮嘱”,孩子反而健健康康,很少生病了。
二、新知
1.未被满足的需要,“需要”并不会消失,只会让这份需要变得越来越大。
2.积极期待会让我们看到心理暗示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一个并不美丽的孩子,因为家人甚至周围人的积极期待会变得自信,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迷人的美。
3.越俎代庖干的多了,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无能。
三、执行
1.对于孩子与同伴的相处模式,少自认为,孩子觉得快乐,便为她感到高兴。
2.做积极的父母,给孩子充满阳光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