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困生”的阅读
读《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后感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张涛
阅读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要从几个关键词开始。第一是“阅读”,第二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第三是“智育”。对三个关键词不仅要进行理解,关键是在于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下面我就从是什么?怎么做?两方面来谈一下对这条建议的理解。
初看这个题目,似乎从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有了非常相似的描述。阅读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永恒的话题。的确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阅读”,无论是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还是在《帕夫雷什中学》中都有大量的章节讨论“阅读”。单单在本书中就有多则10条建议直接与“阅读”有关。从古至今,中国自古至今也从不缺乏关于广泛阅读的名言警句,最有名的莫过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先人”的指引下,一直谨记读书的好处。
“学困生”文中有了详细的“定义”,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的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理解为,学困生是没有跟上脚步又没有放弃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是更应该去阅读的。反观我这些年的教学,是谬之千里。我原以为阅读是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的课余时间的奢侈品,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专利,而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感知缓慢的,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我们会认为,只把课内知识学好就可以了,能考核好成绩他们就已经非常吃力了,哪有那个时间再去读课外书。而且一度沾沾自喜,以为这是对学困生最大的照顾或者“礼遇”。醍醐灌顶的文章让我认识到“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这种智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进行课外阅读。”
第三个关键词是“智育”,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有一个章节全部阐述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观念。我们教育工作者从事的劳动就是在“育”上,学生的智力水平成长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育”的水平。文中说: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力力量就越活跃。《给教师的建议》第六个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在阅读中学会让学生“思维”,通过思维让“慢半拍”的学生提高智力水平。这两段话已经对“阅读”和“智育”进行了详尽的概括。
《论语·季氏篇》有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我们不是“生而知之者”,也没有尽早做到“学而知之者”,幸好能够“困而学”。前面已经在教育教学上犯下了重大的错误,如果不改变,不努力只能是“民斯为下”了。
面对“学困生”我们要怎样指导他们去阅读呢?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对学困生的阅读指导要和对其他学生阅读指导有很大区别。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两点,第一“激发”,第二“保护”。
费了很大功夫,教了多少年,可是你的学生对阅读仍然缺乏兴趣,何谈能力。学困生阅读能力的自我成长就是从“激发兴趣”开始。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只因为是学困生,在智力水平或者关注水平上就会与其他孩子有所差距。他们在阅读的初始阶段就会很难静下心来投入进去,要动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让他们融进读书的环境中来。比如说先阅读一些短小和感兴趣或者故事性强的书籍。只要这些孩子拿起书认真阅读,就是在缩小了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随后老师们要有目的的,有组织的让这些学习上吃力的孩子阅读一些不同类别的书籍,这样做到有的放矢才会收效显著,比如多读科普读物就会使他们的长进非常大,也比较容易开展阅读活动,从而真正让这些孩子们受益。
在营销学中有一个词语叫“稳定客户”,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把前期开发的客户稳定下来。前面我们既然已经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开发出来了,怎么稳定我们阅读的“客户”也是老师们重要的工作。暂且把这种“稳定客户”的行为用“保护阅读兴趣”来理解。
“保护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很多文章也介绍过,比如“问题促学”、“合作交流(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等。我认为要“保护阅读兴趣”就得做到让学困生有成功的喜悦,既要关注阅读目标的设定,也要重视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