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之春,气象异样,北风一阵,南风一阵,冷热如坐过山车,似是冬天未去,夏天早来,于是好事者编出了顺口溜:老天靠不住,刮倒大杨树;昨天穿裙子,今天穿棉裤!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你要几度就几度!老天,给个话,明天我穿啥!老天爷说:羽绒服配短袖,裙子里面套棉裤!不过昨夜的一场雷阵雨,还是靠谱的,春雷春雨应时而至,来得快,去得也快,今天换来一个春意融融的好天气,还预报次日天气也无异常,2018年3月24-25日,又是周末,跟随“快乐驿站”再度骑行鹤壁。帖子中的看点有金山寺和老洞村,金山寺去过,老洞村就成了此次前往的重点和动力。再去李家大院属于顺路,是我提议的,想看看十个月后的修缮是否完工了。这次骑友共14人。第一天去时走善堂、屯子和庞村,午饭即在庞村,啤酒刀削面,每人十余元;下午骑入淇河岸边,已无碧波荡漾,水少得可怜,桑园小镇的河床干涸见底,游玩的大人小孩都只好去捡鹅卵石了。金山寺就在河边的小山中,曾经骑来为逃票从这里上去过,现在已经是水泥路可以走车了,但一公里半的上山路还是挺陡急的,骑上去得咬咬牙狠狠地使点儿劲才行。这里的金山寺一带,有人研究说是《白蛇传》的发源地,所以再看见的金山寺就由原先的红墙漆成了现在的明黄色,因为江南的寺庙就是这个颜色。据称,寺里的雷峰塔也准备重建,剧中故事里有的这里都要一一再现。逃票成功,寺中上下走过,四十分钟后原路离去。继续沿着淇河溯流而上,过了白龙庙、桑园和竹园,就过河进入一扇石壁夹缝之中的通向老洞村的山谷中了。峰峰夹峙,黑黝黝的上山路有两公里半,全是粗糙的水泥小路,总计要拔高120米,个别坡度异乎寻常,但坚持着也都骑上去了,上去用去了二十分钟。接近山顶的老洞村,是一处深山里的石头小村落,现有居民三十多户。村里全是就地取材的石头院落,呈现在眼前的情景多是门锁屋空,如今几乎是个空村了。村下有石洞,似是冰蚀遗迹,村名由此而得。临近要下山的时候,才见一二老人蹒跚走来。返回竹园,村旁是通向大海线(省道222线)的盘山路,与上到老洞的距离一样同是两公里半,但这是标准道路,坡度弯度和安全措施都是有规范的,望之曲折生畏,但一盘盘地骑在其中,却有忘乎所以的快感和享受,渐骑渐高,群峰逶迤,夕阳西下间又从淇河底上升到山巅。今遇三道大坡,总计六公里半,出了几把透汗,换得阵阵痛快淋漓,最后溜下山来,宿于鹤壁山城区,每人二十元住了个简易标准间,洗澡水又足又热,还有大电视看。晚饭又是一瓶啤酒加两样炒菜,十六元的A费都有喜洋洋老哥哥坚持代付了。今天骑走了135公里。第二天一早,汤河街边吃烙饼和胡辣汤,才花四元,然后汤河街向东到头就是大胡村,李家大院就在这里的汤河南岸。去年的五月底首次骑来,大院正在修缮,想是现在已经告一段落了,但到了跟前仍是处处施工,修缮仍在进行当中。不过再见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大宅门时,感到是越来越规矩、越来越像样了。在此逗留了将近半个小时,之后一路沿着汤河水库南岸回家,路过耿寺村、大云村,再后是伏道、瓦岗、五陵、二安和井店。我等六人先行者中午赶到井店,就在这里喝羊汤吃烧饼了,东西虽简,但吃喝得浑身通泰。我的一碗羊杂汤两个烧饼,只花了十二块钱,也吃喝得意犹未尽。餐毕一路回家,都是熟门熟路了,归程93公里。至此两天来回鹤壁,首访老洞村,首骑竹园盘山路,首宿鹤壁山城区,都留下了新奇的感受,总共骑行228公里。
骑游鹤壁金山寺老洞村和李家大院
骑到鹤壁,离不开淇河,金山寺和老洞村,都在淇河岸边
第一天,雨后的清晨,朝晖洒在濮上园的七孔桥上,明净安祥
路过浚县林场的杏园,正值杏花怒放,特意走到树下赏之拍之
毕竟进入春天好长时间了,中原地区农作物的代表小麦率先返青,绿油油的色调充满了生机
路过浚县屯子的码头村,卫河石桥是座老桥了,万寿无疆的字迹也是有年头了,重新描绘是纪念,还是怀念
淇河岸边上金山寺是逃票的旁门左道,不过也是可以行车的水泥路了
午时到达鹤壁新区的庞村镇,在这家大海饭店喝啤酒吃刀削面
金山寺因处金山而得名。金山,又名黑山、墨山,海拔257米
金山寺,全称为金山嘉佑禅寺,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北宋嘉佑年间,是一座佛教文化浓重的千年古刹
寺下有甘苦泉井亭,两井虽相距咫尺,却一眼苦涩,一眼甘甜,又称“三步两眼井”
金山寺的大雄宝殿和甘苦泉凉亭遥相呼应
据专家考证,流传千年的《白蛇传》的传说就诞生于金山,雷峰塔遗址、金山寺、淇河、许家沟村、青岩绝白蛇洞,构成了故事传说所需的相关要素
寺内至今仍完好保存着被誉为豫北第一的大雄宝殿。金山寺自1993年被鹤壁市淇滨区政府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后,磬钟再鸣、游客渐多,再度成为豫北名胜景区
上来寺西岗坡,有一佛徒灵塔,有水泥红砖显露,似为年代不远
高坡之上,可望鹤壁新区热电厂区和高楼建筑
寺中的桃花也开了
金山寺的大雄宝殿被誉为豫北第一,至今仍保存完好
金山寺的大多数庙宇都毁于战乱,现在的大殿是在原地基上重建的
这种明黄色调的墙面流行于江南的寺院,在北方很是特有,是否寓意着与白蛇传故事相关的渊源
据传说记载,金山寺兴盛时期,高僧云集,僧众数百,庙产千顷,香烟缭绕五百里
金山寺是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人文风景旅游区,2004年成立景区管理处,正式对其进行开发和建设,门票标价30元
接着沿着淇河上溯,就骑进了白龙庙村
淇河水少,桑园一带还干涸见了河底,直到接近竹园,才又见河水潺潺不息
一扇石壁矗立于淇河岸边,一侧就是直上老洞村的小路了
一条曲曲折折的小道两公里半,全是粗糙的水泥小路,总计要拔高120米
杏花报春,老洞村也是一片生机
老洞自然村,属于鹤壁淇滨区上峪乡老望岩行政村,是一处深山里的石头小村落
接近山顶的老洞村,房屋院落全是就地取材,清一色的石头墙石头屋
村里这些淇河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石砌民居,大都采用北方四合院形式,保留了北方地区的造房模式
由于自然条件的落后,这里没有水源,前几年还得到淇河挑水吃,近几年吃水从屋顶接雨水,而后流到井里再吃。这样靠天吃水,靠天吃饭的生活,他们也乐在其中
老洞村还是九十年代鹤壁市最后一个通电的村落
近些年来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都下山谋生和居住了,多数院落都人去屋空
仅有的居住者多是留守的老年人
村西水池北边的峭壁上,有三个自然山洞,据说是村落创始人在此扎根居住的地方
老洞村之所以叫老洞,是因为村里有这些年代久远的山洞。据说在清道光年间,王氏先祖志兴携妻儿自林州市泽下乡马兰村迁徙而来,历经几十年繁衍生息四五十人后仍居住在自然山洞里,村由此得名“老洞”
老洞,群山环抱的石头村落。历尽沧桑,记载着鹤壁淇河人的峥嵘岁月
老洞,只因为山高僻远交通不便,才保留下其独有的建筑面貌,也成了猎奇者前来探访的地点之一
再次回到淇河水边,已是夕阳斜晖
竹园村旁,是连接大海线(省道222线)的盘山路,距离同样是两公里半
一盘盘上来,渐骑渐高,群峰逶迤,从淇河底直上升到山巅
当晚住宿在鹤壁的山城区,三人的晚餐,有荤有素也有酒
第二天,顺道又来大胡村,重访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于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明朝弘治年间工部尚书李燧和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嵩县知县李塾的故居
2008年,李家大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原以为此来修缮已经告一段落,不想仍是一片施工的杂乱当中
女儿楼,是李家大院现存的最高建筑。女儿楼奢华高贵,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明代李遂孙女李枝用自己的私房钱所建
后面看女儿楼,中间的一道裂纹有人说是地震所致,有人称是煤矿开采地陷形成的,后者可信度大
一条李家胡同贯穿南北纵观整个大院,西边为明李遂院落,东为清李塾所建。建筑古色古香,其布局严谨、整齐端庄、气势恢宏,充分体现了我国明清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
从建筑时间上来说,李家大院比山西的乔家大院还要早200多年
解放后,大院的房屋分给了部分村民居住,后来被居住者陆续拆掉建起了新房,现在剩下的这部分建筑群因为高大牢固,不容易拆掉才有幸保存到了今天
据报道,修缮一期工程自2016年10月份开始到2017年4月底结束,那么现在进行中的是第二期修缮工程了
李家大院女儿楼院前,再一次来个大合影后,就一心一意地往家骑了
中午在井店喝羊杂汤吃烧饼,实惠舒服。吃好回家,结束此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