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齐鲁大地,物华天宝;孔孟之乡,钟灵毓秀。五岳之首、母亲之河,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炎黄子孙,孕育出一位又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山水无言,二者融合,是动与静最绝妙的搭配,携友人,你我一同泛舟于山水之间,去探索发生这片热土上的人与事。
尼山,绵延横亘,虽不如泰山那般雄伟壮观,却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增添不少新奇;泗水,灵动清丽,虽不如黄河那般气势磅礴,却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令人神往遐思。穿越古今,公元前551年,一声啼哭,一个婴儿,在尼山诞生,随着他的呱呱坠地,人类历史的星空多了一颗光芒万丈的明星。他,就是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身世显赫,殷商移民
牧野之战落下帷幕,躁动不安的殷商亡民发动叛乱,在周公凌厉的攻势下,三监之乱定。周人遵循“兴灭继绝”之传统,封帝辛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以延商朝宗祀之血脉。微子以降,历四代五君而至宋湣公,湣公卒,其子鲋祀弑湣公之弟炀公,自立为厉公。史载:弗公何后人皆为宋卿,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孔父嘉历任宋穆、殇公两朝大司马,因宋太宰华父督觊觎孔夫嘉妻美色,后者以流言中伤孔父嘉,导致宋殇公和孔父嘉君臣遇害。孔父嘉死后,其子孙均姓孔,夫子便是父嘉后裔。宋国第二次弑君事件,迫使孔子先祖逃到鲁国,宋国孔氏至此落地扎根,孔子便是孔氏在鲁国第六代移民。
(二)弃妇孤儿,相依为命
夫子的母亲,姓颜,名征在,是叔梁纥(孔防叔之孙)的第三位夫人。太史公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这里的“野合”有两种解释:一为老少,不合礼仪,故曰“野合”;二为礼聘不备而言“野合”,即未经媒聘而自由同居。这也为孔子在当时不被孔氏宗亲接受埋下了隐患,据说生下孔子不久,颜征在便同孔家断绝关系,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孔子,艰难生活。“孔子三岁而叔梁死”,孔子和母亲颜征在想去给叔梁纥送殡也遭孔氏宗亲阻拦,孔子直到母亲死后几经辗转,才将父母合葬在一起。
(三)茕茕孑立,自立自强
颜征在带着幼小的孔子,迁居鲁国都城曲阜,这里是颜族居住区,据《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孔子已知姓名的弟子70多人,其中鲁国颜姓的就有9人。童年时代的孔子和母亲艰难度日,农闲时候,孔子便在当地贫民学校学习,就这样到孔子十六七岁时,母亲病逝,留下孔子一人独自生活。然孔子并未因母亲的死而沉沦,他曾因身份低贱而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一颗想要改变自己的心被唤醒,他学无常师,前往宋国学习殷礼,向郑子请教立法,拜见师襄研习琴艺,在拜师求学的过程中,他成为一名以相礼(殡葬礼节)为职业的青年儒者(这也是儒家学派为何以“儒”而名的原因)。
(四)办学传道,一举成名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学术同庶人无缘,只有达官显贵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资格。但随着百家争鸣时代的到来,各大学派蜂出并作,各大师又以“为己之学”为讲学内容,平民阶层因此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而孔子开启了我国古代“私学”教育之先河,夫子秉承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以“四教”(文、行、忠、信)由浅入深、内外交融来传道授业解惑。《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七十有二人”指的便是“孔门七十二贤”,他们成为日后夫子思想学说最为坚定的布道者和捍卫者,他们同孔子一起书写了独属于轴心时代的中国最为绚烂多彩的华章。
(五)政坛新秀,鲁国大治
因教学而受到鲁国权臣孟僖子的青睐,孔子的名气愈发远扬。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为中都宰,政绩卓著“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诸侯则焉”。定公十年,擢孔子为鲁国司空,根据土地性质,尽地力之教;将昭王和先王陵墓圈连在一起,制止季桓子的不臣行为。不久,升大司寇,因孔子施政有效、治理有方,“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会盟,面对齐人的咄咄逼人,担任司仪的孔子不卑不亢、适时出击,挫败了齐国君臣想要羞辱鲁国君臣的企图,最终迫使齐君答应“归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定公十二年,孔子以“古制”劝谏鲁君,采取“堕三都”的策略,给把持朝政的“三桓”以迎头痛击,在此期间,还一举平定公山弗扰的叛乱,至此鲁国出现“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的局面。摄行相事,是孔子政治仕途的顶峰,为政伊始,他以“有大恶着五”诛杀少正卯,以整饬鲁国政治。“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鲁国大治,齐国君臣闻之大惊失色,遂离间鲁国君臣,迫使孔子辞官而归。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道路。季桓子听闻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此真可谓功亏一篑,引后人为之扼腕。
(六)周游列国,声声木铎
孔子离开鲁国之后,带领一众弟子,来到卫国,见到卫国人口稠密,与弟子就治国进行讨论,“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篇》)一行人住在孔子弟子子路的妻兄家,不久,受到卫灵公接见,被灵公拜授六万斗俸禄之职。后因公叔戌事件,被迫带领弟子走出卫国。在途经匡蒲一带的时候,因为长得像之前欺辱压迫匡人的阳虎而被当地人追杀,但孔子临危不惧,于危难之时,依旧抚琴颂诗,后经过解释才被释放。孔子又在蒲地遭当地人裹挟,意图迫使他与其一同叛乱,蒲人与孔子弟子因势均力敌难以战胜彼此,最终讲和,并举行盟誓。卫灵公闻言,亲自前往迎接孔子一行人。到卫国之后,期间因拜见灵公宠妃南子而被弟子子路怀疑,孔子对天发誓,说出“天厌之。”因种种原因,始终得不到卫国重用,孔子遂带领弟子离开卫国。而后,过曹、适宋、适郑,途中又因为舟车劳顿而显得破落不堪,得名“丧家犬”。鲁襄公元年,孔子一行人在陈国得到陈闵公厚待,此时孔子已是六十岁的人。楚昭王闻言,打算用七百里的土地册封孔子。但昭王因救援遭受吴国侵略的陈国,在征途中不幸病逝军中。孔子听闻之后,依旧动身前往楚国。在两方交战区的陈蔡之地被困,缺衣少食,弟子们苦不堪言,部分弟子质问孔子,但孔子依旧抚琴作歌,回应弟子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篇》)被救之后,自楚返卫途中,因长期奔劳,孔子染疾,弟子们有的被重用而准备离去,卫国执政的卫初公依然没有重用孔子,与此同时,鲁国执政季康子遣使邀请孔子归国,于是,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日子,带着弟子们重回阔别十余年的故乡鲁国。
(七)著书立说,薪尽火传
往后的余生,孔子带领众弟子们,致力于整理古籍、著书立说,儒家学派的体系框架逐渐成型,逐渐成为一门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显学”。这一时期,孔子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整理古籍。编撰了《诗经》《尚书》《周易》等经典著作;第二,重办私学。招新大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一大批儒家学说坚定的传播者、实践者;第三,撰写《春秋》。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其晚年“知天命”的时候悟出了“天道”思想,同时,其所倡导的适度、平衡,避免极端并且蕴含天道和人道自然律的中庸思想也随之体系化。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实年73岁。
跋
天生仲尼,万古无长夜。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两千多年,齐鲁大地历经王朝变换,几代兴衰。但夫子的思想之光依旧闪烁不止,齐鲁大地的文明薪火早已成燎原之势。
这叶小舟,载着我们,渐渐驶出山水之间。转身望去,夫子伫立在“礼乐征伐自主诸侯出”时代中那孤独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你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抉择。你的智慧,你的思想,如高擎的火炬,指引我们这个民族踏上一条旷古无边的思想道路。这就是夫子,这就是儒家,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
参考书目:《论语》《孔子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