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蔡崇信的三个思考。
这些思考不仅有关于阿里的,也涉及对目前市场的洞察,以及给年轻人的建议。
第一,关于阿里的客户到底是谁?在过去的几年里,当审视和自我反思时,知道阿里落后了。因为忘记了我们真正的客户是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认错误,过去可能没有关注用户体验。
客户和用户的区别是什么?为你付钱的人,是客户。为你付钱的理由,是用户。
比如,电视台,在咱们国内,绝大多数电视频道都是免费的。每个月交的十几块有线电视费,并没进电视台的口袋,而是归地方的网络运营商,比如北京的歌华有线、浙江的华数集团,等等。电视台的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因此,对电视台来说,广告商直接付钱,就是客户。但广告商为什么付钱?是为了向观众推销产品,是冲着观众去的。观众就是广告商付钱的理由,就是用户。
再比如,市面上的儿童舞蹈班。推销员肯定不会直接跟孩子对话,而是先跟家长聊。因为家长付钱,是客户。而接下来,舞蹈班会努力让你看到孩子在培训过程中的进步,因为孩子的进步是家长付钱的理由。
回到淘宝。淘宝的主要收入,包括佣金、广告费、摊位费,全都是卖家交。对它来说,卖家就是客户,而买家是用户。
过去没有关注到用户体验。过去淘宝的资源,过多地向卖家倾斜,在交易策略上,过多顾及卖家,结果反而降低了买家的体验
比如,关键词竞价,这个服务是指向卖家的。但问题是,卖家花出去的钱,都会绕一圈变成买家掏。类似的指向卖家的服务越多,买家需要承担的成本就越高。而买家只在乎性价比,不划算自然就不买。回顾淘宝刚成立的时候,规则全力向买家倾斜。买家不付款,商家就收不到钱。这就导致用户愿意留下来,进而商家也舍不得走。
而现在,淘宝的策略又回到了,买家第一,也就是用户第一。
第二个重点是,蔡崇信给年轻人的建议。
建议年轻人学习一两项技能。比如,编程、心理学、数据科学,等等。按照蔡崇信的话说,你必须能够告诉别人,你在某件事情上是专家,这就是你获得尊重的方式。
假如一个年轻人,没有一项傍身的手艺,尤其他又碰巧加入了阿里这样的大公司,会发生什么?
会被淘汰?这是损失最低的结果。你看,既然进入公司,总得想办法活下去。但又没有傍身的手艺,怎么办?这个人很可能会干点其他的,对自己有利,能提升自己地位的事。比如搞形式主义,搞办公室政治。而且越是大公司,这些人可发挥的空间就越大。你觉得时间长了,这对公司,对他自己,是好事吗?
罗振玉讲历史,说过一个洞察,叫所有的坏,最初都源于能力不足。从这个角度看,掌握一门手艺,不仅是在增长自己的能力,也是在保全自己的人品。
第三个重点,是对目前市场的判断。比如,关于芯片,蔡崇信说,目前中国在高端芯片上,有两年的技术落后,而现在中国厂商手里的芯片储备,大概够用18个月。正好给我们留出了追赶的时间。再比如,说到消费,蔡崇信引用了当前的居民存款数据。现在的居民存款足够多,只是大家的消费意愿不强。换句话说,潜力肯定有,关键是把它激发出来。总之,总体上是乐观的。
可以把阿里过去一年的变革,看成一场辩论。一方的观点是卖家为先,分兵作战。另一方的观点是聚焦淘宝,回归用户。至少目前看,坚持聚焦电商,聚焦用户的这一方,取得了胜利。
知识点二:
公园20分钟效应:怎样获得高级的松弛感?
一个人只要去公园待上20分钟,即使什么都不做,他也会变得心情更舒畅,身体更健康。
关注公园20分钟效应,背后的本质问题,还是如何获得松弛感?
获得松弛感的,比较高级的方法。给自己建立一点,宇宙视角。能看见多大的尺度,决定了你有多大的心。有多大的心才能想多大的事。而一件事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到底值不值得烦恼,又值不值得努力,这些事在宇宙视角下,人能想得更明白。
比如,董宇辉在直播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是说给学生的。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上晚自习时,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
这句话说了什么你不知道的事吗?未必。但是,当他把那个画面一下拉到你眼前时,你有没有觉得,心胸又开阔了一点点?对远方的期待又多了一点点?这段话,就有点宇宙视角的味道。
纽约天文馆馆长尼尔·泰森的《星空信使》,主要说的就是宇宙视角。它可以描述成两句话。
第一,你一点都不特殊,因此好多事不用烦恼。
阿波罗8号拯救美国的1968年。美国的1968年发生了什么呢?马丁·路德·金被暗杀,几年前肯尼迪刚刚被刺杀,到处都是校园暴力与示威游行。
而在1968年之后,美国人的思维好像发生了转变。他们好像对环境多了一些关心。1969年,美国推出了《全面空气清洁法》,1970年推出了地球日,1971年成立了无国界医学组织,1973年推出《濒危物种保护法》。
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是因为1968年的12月,阿波罗8号传回了一张从月球视角看地球的照片。这是人们第一次从月球的视角看到地球。你看到的不是广袤的原野,也不是广阔的海洋,而是一个,完整的球。据说就是这张照片,影响了全人类的世界观。也正是从这张照片开始,人类有了真正的地球观。人们开始空前强烈地意识到,原来地球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整体。很多你原来觉得巨大的差异,在这个视角下,都会显得微不足道。
比如,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微不足道。因为从基因上看,人类跟黑猩猩之间的差别只有2%。假如有种外星人,在基因上跟我们相差2%,那么它领先我们的程度,完全可能相当于我们领先大猩猩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其实没什么特殊的。
再比如,健全人和残疾人之间的差异微不足道。有人没有右手,靠左臂成了职业棒球手,贝多芬失去听力,照样写出了《第九交响曲》。这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坚强,更是取舍的结果。他们是因为残疾,放弃了某些领域,才在其他方面变得更厉害。没错,放弃点什么,再获得点什么。这个逻辑,放在所有人身上,难道不都是一样的吗?从这个角度看,残疾人和健全人,有区别吗?
类似的推论还有很多。总之,这些似乎都在告诉你说,任何人,不管他在别人眼里有多成功,或者多失败。他都没什么特别的。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烦恼也不是专程为你而来。想到这,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在宇宙视角下,你还能获得另一个真相。
第二句话,你很特殊也很幸运,因此你有必要用这份幸运做点什么。
首先,整个宇宙诞生生命的概率,估计还不到千亿分之一。就像卡尔·萨根说的,灭绝是例行章程,存活是意外收获。人类能降生到地球上,本身就足够特殊,足够幸运。其次,地球旁边又正好有个月亮。人类恰好有月亮,这就相当于一个适度遥远,但踮踮脚又能够得着的目标。它激励着人类探索太空。航天界有句话说的,假如上帝希望人类探索太空,他会给地球一个月亮。很多星球根本没有月亮,假如人类生活在这样的星球上,也许都不会产生探索太空的冲动。而且这个月亮的直径,正好是太阳的四百分之一。而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又正好是地月距离的400倍。这个距离正好可以让你看到日食,从而验证广义相对论。
放在宇宙中,今天掌握的每一个知识、每一个工具、每一个能力,乃至我们能跑、能跳、能说话,这些原本都属于小概率事件。这相当于你在宇宙中连续抽奖几百万次,每次都是人类中奖。
想象一下,假如你看到一个这么幸运的人,你难道不觉得,他这辈子不用这些有利条件做点什么,太可惜了吗?不去好好折腾一番,太遗憾了吗?想到这儿,你是不是又多了一点,行动的冲动?
想想那些你所烦恼的,是多么微不足道。也想想那些你所拥有的,是多么弥足珍贵。就像卡尔·萨根说的,从宇宙角度看,人类的关注无关紧要,微不足道。但这个物种年轻、好奇、勇敢,而且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