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公元1022年。
这一年是北宋乾兴元年,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病逝,宋仁宗即位,年仅13岁。
皇帝年幼,宋真宗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
这个皇太后,就是著名的刘太后,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中的反派之一。
从史实角度看,刘太后出身寒微,实际却很有政治才干,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
但是刘太后眷恋权位,也确实对宋仁宗多有控制。民间故事也并不全是凭空虚构。
眼下的局面就是两权相争。
其实从宋真宗病重起,斗争就开始了。
当时力主扶持太子的,是宰相寇準。
寇準在宋太宗时期就被重用,出了名的耿直,宋真宗时担任了宰相,后因澶渊之盟一事受到非议,被贬出京城。
但是宋真宗还是信任寇準的,后来又想办法把他调了回来,希望能担起辅佐太子的重任。
寇準也是不负所托,坚定支持太子,对刘皇后严防死守。
有人选边太子,就有人下注皇后。
一位叫做丁谓的大臣站了出来。
丁谓心思机巧,办事干练,但是不免过于关注结果,对上多有逢迎。
说起来寇準与丁谓原来还是好友,寇準还曾向当时的宰相多次举荐丁谓。
寇準出任宰相后,丁谓是副手,对他恭敬有加,据说有一次共进午餐时,寇準因胡子太长,汤水顺着胡子流下,丁谓看见后急忙起身用袖子给他擦胡子。寇準笑道:“您是国之大臣,岂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为长官溜须啊!”众人哈哈大笑。
这也是“溜须”一词的来源。
寇準一句玩笑,但是丁谓却存了芥蒂。
聪明人往往高度敏感。
眼下机会来了,寇準积极支持太子,甚至密令翰林学士起草诏表,请太子监国,结果自己酒后失言,把事情泄漏了。
丁谓马上把握住这个机会,通过刘皇后施压,寇準被降职为太子太傅。
好巧不巧的,紧接着又出事了,宋真宗的一个心腹太监,也是支持太子掌权的,算是跟寇準同一战线,眼看皇后势大,担心后面自己性命难保,索性铤而走险,策划发动政变谋杀丁谓,拥立太子,废掉皇后。
政变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谁都能做成的,他找的人转手就告诉了丁谓。
丁谓真是想睡觉有人给枕头,谋划之后禀报皇后,于是太监被处死,秘密矫诏三贬寇準,最后降为道州司马(在今湖南)。
而宋真宗,此时既毫不知情,也已是身不由己了。有一日宋真宗还问左右为何多日不见寇準,左右之人都不敢回答。
这一年二月,宋真宗病逝,刘太后顺利听政,丁谓大权在握。为稳固权柄,甚至将宋真宗病死归罪于寇準,趁机把朝中与寇準关系不错的官员全部放逐。
而寇準,又进一步被贬为了雷州司户参军。
雷州就是今天的雷州半岛,已距天涯海角一步之遥了。
寇準少年即得富贵,生活奢侈,嗜酒,喜办宴会,府上经常灯火通明,通宵达旦。
雷州到任后,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
人生起落。
风雨如晦。
再说回丁谓,宰相地位稳固后,就又开始暗中交结内侍太监,希望进一步操控军政大权。
这下刘太后也不满了,二人矛盾逐渐激化。
六月份,刘太后召见群臣,痛斥丁谓勾结内廷,瞒上欺下,按罪当杀,在群臣劝阻下,变为罢职抄家,贬至崖州(今海南岛)。
比寇準贬谪的地方还要远了。
而且去海南岛,必须要从雷州渡海。
两个在朝堂上的死对头,却要在江湖之远碰个头。
世事难料。
寇準得知消息后,派人送了一只蒸羊给丁谓。
宋朝的北方疆域有限,养羊之地稀缺,羊肉多需要进口,所以蒸羊可算是一份高级厚礼。
丁谓漫漫长路行至此处,看到这份礼物,应该也是百感交集。
丁谓希望能见寇準一面。
估计也是有千言万语。
寇準说算了,不见也罢。
寇準的仆人想趁机去杀了丁谓,寇準知道之后把大门一关,让大家在院子里玩赌戏,但不准出去,直到丁谓走远。
往事也走远了。
第二年,寇準客死雷州。
而丁谓还有十五年的余生。
经历了这样的起落,想来他也放下了刀光剑影,崖州三年,教化乡民,焚香读书,写就《天香传》,细致研究了海南的沉香,后回到雷州,又辗转定居光州(今属河南),身穿布衣,研究佛学,行走田间。
历史的长河奔流向前,宋仁宗亲政后,马上恢复了寇準的封号,亲手给他的神道碑题写了“旌忠”两个大字,而在民间更是对他的刚正不阿广为传颂,塑造成为了北宋文臣的传奇。
丁谓生后则没有谥号,没有碑文,还被打上了“时谓之奸邪”的标签。
黑白分明,总是最高效的历史结论。
人却是复杂的灰。
每一次颜色的调和,可能冥冥之中,都算数。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一世,他们是各自为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