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时,读书笔记是宗萨师父一文的笔记:有关跨越孤独之后的独处。今夏,用克氏关于如何聆听衔接,也是一种成长之后的自问。
沟通或是交流,聆听不局限于语言与声音,那是有关于外在的喧嚣在内心的反射弧。是以怎样的前提、欲望、焦虑、恐惧而产生的反应,而这一切都不是真正的聆听,纯粹的聆听只需要一份干净,听过之后都没有留下痕迹的干净。如果没有这份干净,听到的只是基于内心自己已有的答案,这又如何觉察到事情的真实。
带着理解的聆听,会引发辩别,谁能保证理解与辩别是褒义,因智性而生的理解,评判已经发生,不过只是被头脑虚伪的道徳观悄然擦拭。
接受,是聆听一个比较善义的前提,去除过多的讨思㦚,过多的语言的表达,聆听似一缕轻烟,穿心而过,轻盈飘逸;又恰似一轮水纹涟漪,荡漾拂面,之后再无交集,聆听不再是入而是出,聆听的本质是转化,是离开,是当下的发生,不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