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读书感悟
---怎样有质量地议课
陈大伟教授在《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著作上篇第八节提出:观课议课要聚焦和指向教师专业发展;使用问句做价值澄清;发挥想象力探讨新的教学可能;运用促进思考和对话的议课模型。并提醒我们议课“三忌”:忌把自己当专家,忌给别人找毛病,忌不给对方留反驳的机会。
观课结束后,教师就要马上思考课堂上什么现象最具讨论价值,讨论这个现象对改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可能有什么帮助,也就是要有聚焦意识,要在有效的时间内找出最有讨论价值的现象。---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60.
我的思考:议课的时间是有效的,如果不能聚焦有价值的现象,议课范围过于宽广,则有可能使议课活动流于形式或泛泛而谈。所以议课选题范围要小,要聚焦、要有价值。选题范围小,这里指选择的讨论的课堂现象要单一,只选一个课堂教学现象议课,容易在短时间内深入探讨,形成未来教学的可能性策略。选题范围要聚焦,这里指要通过课堂现象,上升到理论层面提出可探讨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通过参与者对教育问题的深入交流,达到现场解决这个教育问题的多样化教学策略。有价值,是指通过教育问题的针对性讨论,要构建改善未来教学的教学方式,要尽可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观课议课主要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讨论的问题是“以此为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教学内容”“以此为例,我们应该如何改善教学设计。”……观课议课是借助一个案例、一个现象讨论教学的多种可能性,“一中求多”,奠定教师自主创造的基础。---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62.
我的思考:理解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设计是观课议课的主要内容。理解教学内容,指向观课内容,既指参与者要理解授课教师为什么这样教,这样教学生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又指参与者如何理解这个教学内容,我该如何教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改善教学设计,指向未来教学,就是要集大家智慧讨论未来教学的多种可能性: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一中求多”中“一”指授课教师一个教学案例或一个教学现象,“多”指未来教学的多种策略。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思考和交流。思考的过程就是价值澄清、选择新方法的过程,也就是学会为自己做选择,学会选择责任的自我教育过程。---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63.
我的思考:使用问句做价值澄清。问句的作用是通过询问授课教师这样教的价值和依据,引发参与者的思考和交流,从而构建面向未来教学的多种可能性策略。价值澄清,简单理解就是针对这个教学现象,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是否理想?”“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效果有哪些?”“我们想追求的东西是什么?”“行为的内在价值和依据是什么?”“我们还可以追求什么?”通过陈大伟教授的几个问句,我们就能理解“价值澄清”的内涵。观课议课的价值就是教师学会选择责任的自我教育。
观课议课强调真理具有境脉特征,用在观课议课实践中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权变意识。---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64.
我的思考:“境脉"的英文原文是"context” , 在英汉词典中的语义是指“上下文”、"语境”“文脉”,指“人或事存在于其中的各种有关的情况”、来龙去脉、 背景、环境等等。"境脉”包括”情境”与“脉络”,即学习发生的时空。这种时空是有序的,情境化的。既有空间上的“情境”要素,也有时间上的持续性的特征。(来源于360百度百科)
陈大伟教授所谓“境脉特征”,“境”是指观课议课活动要强调教育理论(真理)要有“情境性”,杜绝简单用某一教育理论理直气壮评价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而是要在当时课堂教学情境中去客观评价。“脉”是指观课议课活动要强调教育理论(真理)要有“系统性”,不能断章取义地用某一教育理论理直气壮评价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而是要用系统性的教育理论去准确评价。“境脉特征”还具有主动性、交互性。强调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参与者,内化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行深度对话,构建未来课堂教学的多种可能性策略,促进参与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成长。
权变,随机应变(《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权变理论认为,在管理中要依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灵活地采取相应的、适当的管理方法,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存在普遍不适用的“不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源于360百科)
由此可见,陈大伟教授的“权变意识”对应真理“境脉特征”。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参与者要根据教育理论的“境脉特征”,要具有灵活选择教育理论评价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不存在“最好的”教育理论,也不存在“不好的”教育理论。陈教授用“境脉特征”“权变意识”两个词语旨在告诫我们在观课议课时,不要生搬硬套教育理论,要随机应变。可以遵循某一教育理论观课议课,但不沉迷教育理论,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是否可以找到其他方法?”这需要我们发挥教育想象力。---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64.
我的思考:议课的目的是“一中求多”,旨在“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更多的发展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摒弃权威思想,何况权威建议不一定正确,因为教育理论具有“境脉特征”。
在这种对话关系中,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学习者,大家或借助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和事件,讨论预先确定的观课议课主题;授课教师不再是焦点,也不再被动地承受批评。---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64.
我的思考:平等的学习者是所有议课参与者的角色,平等意味着不在孤立授课教师,焦点由授课教师转向共同学习体。这种转变意味着谁承担授课任务,谁将会是最有效的学习者。由批评走向建设,是观课议课活动的主要标志。预先确定观课主题,则是高效学习的前提条件,有利于提升观课议课的质量,促进全体参与者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