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竑的出身背景和李宗仁不同。黄出生于玉林容县一个名门望族,他父亲是个举人,父亲往上两代则出过三个进士。所以,黄绍竑自小衣食富足,他回忆道,小时候家里有很多佣人服侍。
黄绍竑的父亲是个清朝乡绅,但却有难得可贵的现代教育理念,对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在当时均有独到的见解。黄绍竑启蒙识字时,他父亲常说:“儿童读书,不可开始过早,尤不可督教过严。过早过严,皆易伤身心,丧个性,长大必无所成。应等他年龄稍长,智识稍开,然后随其所喜,而善加诱导,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我想,今日不少从小即要求孩童苦读的父母,听到此言,实应该为之汗颜,谁能想到这些竟会出自一个清朝的“老朽”口中。
1901年,黄绍竑父亲游历广州,开拓视界,并在粤聘请了两个老师回乡教学,书馆设在自己家的书房,其父自任馆长,一个老师教国文,一个教英语和数学。其父比清廷提早了四年进行新式小学的教育(1905年,清政府方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小学堂)。
可见,黄绍竑父亲对现代教育并非只停留在理论,而是付诸实践。
黄绍竑小时候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他父亲虽然无须种地,但喜欢捣鼓木工农具,他也跟着玩,有时弄得斧伤累累,父亲亦只是稍加指导,而不禁止。
小黄喜欢掏鸟窝,视为无限乐趣,爬上树顶时,常让他母亲心慌不宁,欲制止;而父亲只是要求他务必谨慎,注意防备则可,其认为“危险乃是旁观者的一种主观揣测,而未必即是当事者的必然事实”。
黄绍竑还因聪明而富有胆略成了周边孩子的领袖,经常率领“部下”与邻村孩子作战,脸上留下疤痕累累,十足一个乡野顽童形象。
位于广西玉林容县黎村镇珊萃村的黄紹竑故居
在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中,黄绍竑形成了自由的天性,且天资聪颖,果敢而机敏,富有冒险精神。这些品性与他成年后的军旅生涯息息相关。
1922年,在粤桂战争后的乱局下,黄绍竑的模范团受广西各路自治军的围剿,历经万难,带着残部从百色到玉林。在投奔李宗仁后,出任第三支队司令,手下仅三个营兵力。
次年,黄绍竑趁粤桂混战之机,向李宗仁提议其欲出兵夺取梧州(旧桂系沈鸿英地盘)。当时黄绍竑手里不足一团兵力,李宗仁认为此举颇为冒险,但见黄踌躇满志,且其个性不羁,知道难以劝阻,亦表示同意,并对其给以中肯的建议和必要的帮助。
但黄绍竑行动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李宗仁的俞作柏部拉拢一并行动。换句话说,俞作柏叛变了李宗仁。事情发生后,李的部下大怒,提议出兵围剿黄、俞两部,以肃军威。
李宗仁则认为俞作柏本来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反叛既已成事实,厮杀对双方均无益,黄绍竑是新派青年军官,并非落井下石之徒,应尽量争取合作。于是,李宗仁压制住部下的不满,不仅没与黄绍竑翻脸,反而与其保持联络,暗中呼应支持。
李宗仁对该事变的处理方式,与当年他母亲对待偷盗的邻居如出一辙。
黄绍竑到梧州后,先是假装投降沈鸿英,取得个沈部旅长番号。同时暗中联络粤军,并取得其支持,拿到个“讨贼军第一军军长”番号。
随后趁沈鸿英主力被粤军击退时,黄紹竑果断起兵截击驻梧州的沈军,并通过获取的大量军械迅速将部队扩充为三个团。黄绍竑敢作敢为,短时间内的异军突起,让粤桂两方刮目相看,成为当时耀眼的军事新星。
回过头来看另外一边,李宗仁的宽容让黄绍竑大为感动,他在占领梧州前即派参谋长白崇禧去见李,面陈误会。黄绍竑占领梧州后正式打出广西讨贼军的旗号,不久李宗仁部打出“定桂军”的旗号,两部通力合作,开启了统一广西的大业。
此后两部合并时,黄绍竑甘愿重新做李宗仁的下属,并在南宁的联谊酒会上,摔杯立誓,要求部下忠于李宗仁的领导。
黄绍竑果敢出兵梧州,实质上打响了统一广西的第一枪,而李宗仁的宽厚长者之风,促成了两部的联合,否则将没有李黄白通力合作的这一大幕。
两人在统一广西之初的种种行动,恰是两人鲜明个性的写照,而此两种个性,又是由迥异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环境决定。
(竟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鼓励吧。关注我,看真实而有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