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编者自序》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自己的眼界。而眼界来源于自己的认知。
看见错误的认知模式如果不调整,一直让自己在错误的模式种来回的犯错误,唯有看见自己的模式,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才能从模式中出离。
看见改错的前提是改变自己的模式。
而《姬老师和家塾班孩子的成长故事》通过以事见人的方式,来看见自己,看看自己的模式,什么是正确的模式,通过事情看见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和修正自己的过程。
这本书不仅仅是陪伴孩子们成长,它也是陪伴有这样模式的人的成长,看见家园的书籍不仅仅是孩子的故事,更适用于有这个模式人使用。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种,能够看见自己的模式,并且调整,让自己看清楚自己,打破错误的认知,修正为正确的认知,让生活中的一件件事顺畅,多好。
学习《解答孩子心中的疑问1-2》部分感受
在读完这两部分内容的时候,看见澜澜的模式,如同看见了自己。
过去我总觉得自己很委屈,是别人对不起自己,都是他人的错,我今天不好的结果都是他人给我造成的。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看见我的模式时怎么一步步变大的。
澜澜的想法是,上早课的时候,我想让老师邀请我回答我会的简单的问题。但我举手了,老师没叫我。后边的题目难,我也不会,我上早课没有发言成,都是因为老师你不叫我,我很生气。
“我”的生气是为啥我想回答问题时,“我”举手了,你怎么就不提问“我”呢?
看见了澜澜的自以为,我想回答,你就得让我回答。只要没有让我回答,我就生气。
看见我自己在家庭中的模式是,对于我会解决的问题,我就想家中所有人都听我的,都按照我的意思来;对于面对我不会的难题,作为我的老公或者我的家人,你得担起来,并且给我一个我心中想要的好结果。
我看见,澜澜的模式如果从小不调整,就会形成长大的我的模式。而我的模式,只会和家人之间的关系疏远。成了“我”想干啥我干啥?,“我”不会干啥,你给“我”干出来一个“我”想要结果的人。
看见这个模式,只会让自己更自私,更加任性,光想当王。
如果越小调整澜澜的这个模式,解开她的疑问,为什么老师没有叫你回答问题?只有打开这个疑问,才能让澜澜看见,自己的直和执,而唯有打开,才能让自己看见真实自己的样子,我是一个学生,我上课要如何做?我实际是怎么做的?我应该要怎么做?哪样做成果会更好。
看见只有解决了自己的疑问,才能打开自己的认知的界限。老师陪伴孩子的过程,是把孩子的不服、不满调整为正确的转折点,在一件件事上做正,生活才能顺畅。
看见自己的生气和情绪就是来提醒自己,成长的机会来了,看看自己在过程中有哪些点要调整,回到自己身上调整问题,才能让自己的生活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