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出塞,黄沙漫漫,马嘶雁鸣,一袭汉衣,几抚琵琶。
自此一别,乡音万里,心知不归。自此一去,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亡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古往今来,“昭君出塞”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李白诵“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杜甫吟“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安石在《明妃曲》中写道“泪湿春风鬓角垂”,皆刻画出了一位委身异域,留念故土的失意女子形象。
而在民间,这位佳人,是善良的,和亲一事阻止了连年战乱,生灵涂炭,挽救百姓于水火;是勇敢无畏的,面对未知的漠北,她毅然只身前往,当然,她也是可悲可泣的。
大多数诗歌词话只叹明妃之悲,而《明妃曲》却添了一味-借古叹今。
诗词开篇四句从正侧两个角度描写明妃之美,其一言“泪湿春风”,又言“君王不自持”。春风和煦,用以比美人甚妙,相比于“花”和“玉”之类意象,“春风”更凸显出一种鲜活的动态之美,而下句“无颜色”则与之形成强烈对比。春风拂面,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姹紫嫣红,却怎误了颜色,怎叫人不为之悲叹。
而后四句不落窠臼,世人皆怨毛延寿故意丑化,明妃风韵不就,造成了昭君出塞的悲剧。可王安石却在诗中为其平反,“当时枉杀毛延寿”一“枉”字,多少有些玩味。这并非为收受贿赂的毛延寿开脱,而是再次强调明妃神韵,所谓“得形易,得神难”,明妃之美,岂是丹墨草草,便能绘成?明妃之悲,又岂是一介画师,便能促成?
“一去心知更不归”六句,诗人站在明妃的角度倾诉故国故乡的思念之苦。身在毡城,却心系塞南;心知不归,便着尽汉衣。万里家书至,年年鸿雁飞,春去秋来,夏尽冬至,塞外的黄沙掩盖了多少岁月。一代佳人,也终是浸染了时光的痕迹,可思乡思国之情未减半分。而在本诗中反复强调的忠贞不渝的爱国之情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此时的北宋,内忧外患,积贫积弱,而王安石一心推动变法,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和不同政见者的强烈反对,几经周折,以失败告终。此诗借写昭君的失意,以一句“人生失意无南北”作结,诉说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惆怅。
王安石一生致力于变法革新,甚至无奈抱憾病逝江宁。实际上,其变法期间推动的一系列措施在今日看来并没有发挥实效。如"青苗法",看似完美的理论,在全国实行下来却引得怨声载道,贪官污吏大肆敛财,强行剥削,老百姓家破人亡。王安石变法的理念超前,可惜也沦为了时代的祭品。
王安石以“民为邦本”为出发点,以“富国”为落脚点,从这一点来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上对其变法褒贬不一,在此不一一论述。
因循守旧和力求革新固然是一对矛盾,不同政见者也各述几见。变法本意是好,一腔爱国热诚却被怀才不遇湮灭,明妃之怨,亦是安石之怨,古今交织,具有现实意义。
出塞之途,漫长而艰难;变法之路,道阻且无门。在《明妃曲》中,明妃和王安石一样,皆是失意者,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南北失意,同是天涯沦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