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与刘姐姐交流时,得知有个男孩反馈“第一周的课没听懂”,这份反馈让我先是诧异,随即陷入深度反思:刚接新班,我是否急于推进教学,忽略了课堂坡度的适配?近60天的假期后,孩子们的思维还未完全“苏醒”,是否需要更多缓冲时间适应新的教学节奏?
回溯开学初的课堂,第一节课我精心设计课件介绍自己,也让孩子们分享喜好以拉近距离;随后带着他们梳理六上数学目录,按四大领域分类以构建知识模块;最后引导梳理数学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铺垫——初衷虽好,却未充分考虑“新环境+假期后”的双重适应需求。第二节课便切入“分数解决问题”,聚焦“找标准量、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节奏偏快。第一周3节课里,我没来得及和学生面对面沟通课堂感受,直到看到他们的数学日记,才发现这群孩子内心温暖又细腻:他们深爱着前任数学老师大刘老师与班主任小刘老师,字里行间满是不舍与怀念。这份真挚的情感让我动容,也让我想起自己中学时因换老师排斥英语课的经历——我暗下决心,要延续两位刘老师的爱,再添一份“母爱式”的耐心,帮孩子们平稳过渡。
带着这份初心,我调整了教学方向:不再固守教材流程,而是以“贯通式思维”重构课堂,从“倍”切入突破分数意义,用图形符号帮学生理解“分数是量与量的关系”,再自然过渡到百分数,结合实际场景让学生感受其统计意义,最终打通“倍—分数—百分数”的知识联结,朝着“师不教生自学”的目标努力;同时,持续深化互助合作学习,重点培养他们的表达力与思辨力。
变化在悄然发生:之前反馈没听懂的男孩,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一次课上,我真诚表扬他“听得认真、回答清楚、理解透彻”,看着他羞涩又明亮的笑意,我知道他真正听懂了。
这三周的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新接班的核心,不是“快速推进知识”,而是“以爱为桥、缓行伴学”。每节课前多问自己“孩子能适应吗”,课后多思考“他们真正听懂了什么”,用耐心承接孩子的情感,用适配的节奏引导学习——相信带着对前任老师的爱,加上这份新的陪伴,孩子们定能在数学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