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贝格尔的《如何用提问解决问题》已经看了两遍,《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刚刚读完,后边一本先于前一本出版,内容有延续性,也有一些重复。
我们总是在寻找答案,却从未想过,任何事情都可以提出问题,任何问题又都可以通过提问来解决。换一种思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有时读书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想解决某个问题,恰好遇到正确的书籍,自己又能深入读下去的契机,这时某本书的出现,不早不晚正正好,于是便入了心,感触加倍,自然获益匪浅。就像谈恋爱一样,到了对异性感兴趣的年龄,有了自己的朦胧标准,刚好遇到一个人,通过接触,言谈举止、所思所想挺对胃口,于是情感上便有了倾向。这个比喻不是那么恰如其分,道理差不多,如果早遇到这几本书,也会读完,但读完就抛到脑后了,印象极淡;晚些时候看到它们,自己估计还要迷茫和浪费好长时间。
这一阵子,我不停地在问为什么?怎么办?但总也找不到答案,阅读一直是自己困惑时最好的解决方式。这两本书,纯是机缘巧合,边读边琢磨,还真的让自己找出了一条新路子。
很多问题难以找到答案,怎么办?让问题来解决问题。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把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的封闭式问题变成有具体语境的开放式问题;按“为什么”“如果”“怎么办”三大步骤开走,可以分解出很多的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都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由小及大,目标就可以实现;把每件事拆分成至少五个问题,找到做这件事的意义,假设各种情况和可能,从中发现最具价值的那一个,然后去行动;问题不能假大空,实实在在围绕具体事情展开;学会从正面、反面,自己的、别人的,现在、将来等等不同的角度,去代入去提出各种疑问,把批判性思维运用起来;不要被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景象和思维所迷惑,去质疑自己认为正确的现象和事情;创新思维需要联系,把不相关的东西组合到一起就是新生事物……书中针对不同问题、场景列出清单,各种实例详细地告诉我们一步步该怎么走怎么问,大多直接拿来用就行。
用提问解决问题,首先要敢问,不断去质疑,不要去抬杠,更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不怕被认为是无知,“提问者要学会热爱无知,因为无知孕育着机会”。我们更要会问,平等的、不带评价的、措辞礼貌的,不能咄咄逼人,很少是与不是的封闭性问题,大量的是有技巧的开放式问题,循循善诱地引人打开话题。会问很关键,不论是对他人还是自己,直接导致不同的结果。
书本的内容给自己提供了一种方法,目前是一种“术”的层面,但感觉它可以上升到“道”的高度,作者应该也是想把读者引向此方向。用提问解决问题,对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极大帮助,也可以作为人际关系调整、家庭教育的方法,可用在教育、企业的发展、管理中,各类行政机关的运转、权力的运用也离不开它,处处都可发挥作用。基本的模式是相通的,只不过遇到的具体问题各异。
如果从书里跳出来总结一下,就是要永远当一个好奇宝宝,一直有一颗好奇心,把自己当成4岁孩子,天天不停地问问问,与之不同的是,所提问题更有针对性,同时还要有很强的行动力,不停地去实践,遇到困难继续提问下去,反反复复,直到问题解决,随之会打开一个新天地。有提问有行动,这与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殊途同归。
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向书本学、向别人学,谦虚好问,学会向别人求助;还得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能接受不止一次的失败,能忍受别人的白眼、嘲笑和不理解;要有坚持不懈的韧性,持之以恒。这些已不仅仅是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修心修身全方位素质的提升。
我想问问自己:我能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前半生么?我这一生到底想要什么?怎么做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什么想要做出改变?理由是什么?这理由站得住脚么?如果能改变会出现什么结果?怎么做?很多是我现在回答不了的,需要抽丝剥茧,找出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
这几天自己读书读疯了,一个动作维持个把小时都没感觉,大脑也在高速运转,对引发思考的内容随手标注,同时关注一下别人的想法,进入了“心流”状态。几本不同种类的书轮着看没觉得累,只不过眼睛有点恍惚,ipad和手机上的字体放得已经很大了,纸质书的字小了点,我需要一个放大镜了,或者是配个老花镜。
微信读书的书架上还有几本不同作者关于提问的书,正好来个系列阅读,找异同,总结提取,分析其优劣,找到适合自己的为我所用。
让问号飞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