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老师说教育孩子的最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随着孩子自我概念的逐渐发展,自尊开始出现。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做出的判断,以及和这些判断有关的感受。通俗地讲,自尊就是你怎么看待自己,你喜不喜欢你眼中的自己。上篇我们谈到的自我概念不同。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属性、能力、态度等的认识,而自尊是孩子在了解自我属性、能力、态度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评价,这些评价还会影响孩子的情感体验。而对自己的了解、认识、评价,以及由评价带来的情感体验,又会影响孩子将来的行为。从长远看,还会影响一个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01 自尊的三大支柱是:
自爱、自信和自我观。自爱取决于我们在童年所受到的爱和滋养。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缺乏爱,被虐待、被欺负、被忽视或被语言暴力不断地打击,可能导致一系列人格障碍,他会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这类人自尊降低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自爱的层面没有建构起来。
所谓自信,就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场合采取恰当的行动。从另一方面体现自信的程度是,一个人面对失败的反应。一个真正自信的认识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的,这事我不行,我知道我不行,那么我下次努力把它做好。
而一个不自信的人,是不能够听别人说自己不对,哪怕别人是给他建议,他也认为是批评。常常会过激地反应,找理由反驳。这样往往又阻碍了他的成长和进步。
第三个自我观,是 对自己的优缺点的合理评价。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会使得比尔迷惑。就是说,你会觉得这个人一会特别自大,一会特别自信,一会又特别卑微,有时又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这是因为他对自我的评价是飘忽不定、起伏的,他的自我观没有建立起来,很大的原因是父母的期望。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梦想、想法和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父母对他们的评价是建立在是否令父母满意的基础上。父母对孩子的评价阴晴不定,他自己也习得了这种对待自我的习惯。
所以,构建自尊的三大支柱如何让建立起来,最重要的滋养来自两个东西,第一是感觉被爱,第二感觉自己有能力。阿德勒说:每个孩子终其一生在寻找两样东西,归属感和价值感。前者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后者是他知道自己有能力。
02 自尊发展的基础要素
自尊的出现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认知和能力作为基础。
第一, 自尊的发展需要以孩子自我概念的发展为基础。
第二, 自尊与孩子的自我评价有关。
孩子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属性等进行评价。这些评价跟认知发展有关。同时,孩子也会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中学习怎样评价自己。
第三, 自尊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自我评价之后带来的情感体验。
自我意识情绪包括:羞愧、尴尬、内疚、嫉妒、自豪等,这些情绪在一岁半后发展起来。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他人评价,都能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情绪,并且,由评价带来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孩子将来的行为和发展。
第四,自尊的发展和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有关系。一般从4-5岁开始,他们会把同伴作为参照来评价自己,这也会促进他们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03 家长是如何降低孩子的自尊的
1. 批评与道德挂钩。
生活中,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上升到道德的层面,其实,我在没有学习和成长之前,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在周遭生活中,我遇到过一些家长:批评2岁的孩子不愿意分享,是自私自利的孩子。与6个月的宝宝怄气,就因为婴儿用手打了妈妈,被骂为“白眼狼、不是东西”。孩子把衣服弄脏了,指责孩子“你是个自私的人,你就是坏,心里没有别人”……
2. 混淆行为与实质的程度,夸大问题,上纲上线。
比如,孩子的偶尔说谎,或者是偷拿了钱等,就认定这个孩子道德败坏,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种孩子再不管教就完了的感觉。
3. 禁止手势的频率。
这里是说,孩子做事情的时候,经常被提醒“不可以”、“不对”、“不好”。有些家长在人群中,碍于面子,不用语言,用眼神时刻提醒孩子,“不可以”、“不行”等。
4. 禁止手势的一致性。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在儿时,你做这件事,家长说不行;你不做,他又骂你为什么不做。就是“干也不行,不干也不行”。
5. 禁止手势源于家长情绪的好坏。
就是说,能不能做这件事,源自于父母的心情。心情好了,你做啥都对,心情不好,你做什么都不好。与上述一致性不同的是,上述常常是孩子不同的状态,家长依然同样的态度。而这个是,同一件事,家长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
最具杀伤力的是,家长按照以上行为对待孩子,还要神补刀说“都是为你好”。
自尊的起起伏伏是孩子发展的共性,不同的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父母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需要观察并注意自己的言行,多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