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不只是“心情不好”

“当妈是最幸福的”,这句话我们听了太多遍。但当这份“幸福”降临时,有些妈妈却被一种莫名的沉重感包裹,她们快乐不起来,甚至陷入深深的自责:“我是不是个坏妈妈?”

分享这样一个案例,晓雅(化名)是个新手妈妈,看着刚刚喂饱奶、安然入睡的宝宝,心里没有想象中的母爱泛滥,反而涌起一阵阵焦虑和空洞。

她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那种“天生的”喜悦感,为什么听到孩子哭声时会感到烦躁甚至厌恶。

丈夫的鼾声从卧室传来,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仿佛自己被隔绝在一个透明的罩子里,外面是热闹的世界,里面只有无声的崩溃。

“所有人都说当妈是幸福的,可我为什么这么痛苦?我是不是病了?”这个念头,像一根刺,扎在她的心头。

01

1. 从“婴儿蓝调”到“心灵感冒”:正视产后情绪的滑坡

很多新妈妈都会经历一种短暂的、轻度的情绪低落,我们称之为 “产后心绪不良” 或 *“婴儿蓝调” 。

通常在产后3-10天内出现,表现为情绪波动、易哭、焦虑和失眠。这主要是由于产后体内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的急剧变化、身体疲惫以及角色转换的压力所致。

大约50%-80%的新手妈妈都会经历,它就像一场小感冒,通常在两周内会自行缓解。

但是,如果这种低落的情绪持续两周以上,并且越来越严重,就要高度警惕是否是 产后抑郁症*了。

这不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疾病。它就像心灵的“重感冒”,甚至“肺炎”,无法靠“坚强”自愈。

据《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的数据显示,我国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大约在10%~15%,也就是说,每10位妈妈中,至少有1位正在经受它的折磨。

02

不只是“不开心”:识别产后抑郁的危险信号

产后抑郁的表现多种多样,远不止是“不开心”。如果您或您身边的妈妈出现以下症状,请务必重视:

情绪的改变:持续的情绪低落、无故想哭、情绪淡漠、对以往热衷的事物丧失兴趣、感到空虚绝望。

认知的改变:过度自责,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出现伤害自己或宝宝的念头(这是疾病的极端表现,务必立即求助!)。

行为的改变:易怒、烦躁,对家人尤其是丈夫充满怨气;行动迟缓、言语减少。

身体的改变:失眠(即便孩子睡了也睡不着)或嗜睡、食欲暴增或锐减、体重显著变化、总是感到非常疲惫。

03

如何治疗?这并非不治之症!

心理治疗:是首选且非常有效的方法。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心理治疗,能帮助妈妈识别并改变导致抑郁的消极思维,学习应对压力和角色转变的技巧。

药物治疗:当病情达到中度及以上时,医生通常会建议使用抗抑郁药物。很多妈妈担心吃药会影响母乳,但目前已有多种安全性高、适用于哺乳期的抗抑郁药。请务必在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换药。

医生会为您权衡利弊——一个健康、情绪稳定的妈妈,对宝宝的成长远比母乳本身更重要。

社会支持系统:家人的理解、陪伴和实际行动(如分担育儿家务)是康复的基石。丈夫的一句“我来”,胜过千言万语。

04

走出误区:从“矫情”到“求救”的认知升级

在科普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误区阻碍了妈妈们的求助之路:

误区一:“你这是矫情,过去的人生五六个也没见谁抑郁。”

要知道,时代不同,社会结构和育儿压力已发生巨变。过去有家族邻里支持,现在多是“核心家庭”孤军奋战。这不是矫情,是客观压力下的生理心理反应。

误区二:“为了孩子,你必须坚强,当妈了就要有当妈的样子。”

妈妈不是超人。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是成为好妈妈的第一步。真正的强大,是敢于承认自己的脆弱并积极求助。

误区三:“看心理医生很丢人,家丑不可外扬。”

心理和身体一样会生病。骨折了要看骨科,心脏不舒服要看心内科,情绪出了问题,自然要看精神心理科。这是科学,与“丢人”无关。

给新妈妈和家人们的正确心理疏导建议:

对妈妈自己说:

1.  降低期待: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不是“完美妈妈”。

2.  “偷”点时间:每天留出15-30分钟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听听音乐、散散步,哪怕只是安静地喝杯茶。

3.  寻求帮助:主动向丈夫、家人或朋友请求帮助,明确告诉他们你需要什么(比如“帮我带一小时孩子,我想睡一会”)。

对家人(尤其是丈夫)说:

1.  看见并承认:看到她情绪背后的痛苦,告诉她:“我看到了你的辛苦,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一起来面对。”

2.  主动分担:不只是“搭把手”,而是主动承担起育儿和家务的责任。

3.  成为她与外界连接的桥梁:鼓励并陪伴她参加一些新手妈妈团体活动,避免她与社会脱节。

写在最后:

母爱,从来不是一场需要完美表演的独角戏。它是一场真实的、有笑有泪的旅程。产后抑郁症,不过是这段旅程中一段崎岖的山路,它考验着我们,但绝不定义我们。

请记住,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身为母亲,为了孩子和自己所做出的第一件最勇敢、最坚强的事。

愿每一位妈妈,都能在爱与科学的守护下,拨开情绪的迷雾,重新拥抱那个也许不完美,但足够真实、足够可爱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