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24小时,为什么有的人连稿子都没有,坐下来就能滔滔不绝,聊一些我们完全不懂的概念,好像总在读海量的书?
而有的人读一本书要俩礼拜,甚至1-2个月,还读过就忘、脑中空空?
我们到底应该读什么?一天应该花多长时间阅读,一年究竟应该读多少本书?
或者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读书?
01 找到知识的源头
知识的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
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最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而离源头越远,知识含量就越低。
我们现在获取的知识,例如朋友圈,微博,公众号,社群,头条,抖音,小红书,B站……等等,
加上书架上各种名人、朋友推荐的书籍,都是各种二三四手信息,并非一手知识。
我们已经没法找到知识的源头了。请试试分辨一下,在一二三四手信息里,我们分别花了多长时间: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或者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公众号、人生导师、培训工作者、励志作者,各种诀窍、方法、工具等等)读完一篇一手信息的论文,可能花1小时;
读完二手信息的一本书,可能要花4小时;
还有大部分人,会被忽悠着学习第四手信息,搞不好盲目实践,花去100个小时…;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就是这个道理。
02 功利读书法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对话:
“怎么打发空闲时间?学学英语吧,看大家都在学,有点慌;
为什么学?未来总有一天会用到的;
就没有什么是明天马上就能用到的吗?
答不上来。
他根本没想过为什么学、真正要学什么。”
——这里很容易形成一个概念:
学总比不学好、学习总没有错。
这个思路是错的。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
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年代,“为什么”(why)、“学什么”(what)、“如何学”(how),比“学就好了”(do)更重要。
很多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牛人的真正秘诀是在最精华的资源上,效率是你的很多倍。
高手的技术就是“投入产出的非线性”。
提高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可以称为“功利读书法”。
为什么国内学英语12年都学不好,去国外3个月就能流利地交谈?因为在国外,英语是刚需;
为什么刷那些“管理者必读的xx本书”,对你来说意义不大?因为资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实践环境,且难度不一;
那些标题党的微信文章,比如《不看这篇文章,错过了一个亿》,更是凭空造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我真的有获得一个亿的方式,这是我当前的遇到问题吗?是学了就能用的东西吗?
认知心理学认为,满足三个前提要求时,学习效率最高: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
简单地说,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这三个条件。
03 如何功利地阅读
•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
先看书评,平行比较同类的书选择一本;
然后看目录,大概知道书的内容和框架,有时候有趣的序也值得一读。
最后再看具体章节。直接切入重要的章节,系统学习则从目录开始看。
—— 这样会用大概15分钟时间来选书,但比起在一本无用的书上花好几个小时,效率高很多;
功利性地读书,是按需分配地读书,不从第一页开始读 —— 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就这三步,就让你跑赢90%的人。
•萃取知识晶体
你看是不是这样: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一说都看过,只好感叹,你讲得真好。
关联,树状,序列,数据。你可以简称为“关书(树)叙(序)述(数)”
大量看知识晶体、尝试模仿知识晶体、自己创造知识晶体——
知识晶体是一种让我们关上书本,依然可以叙述的能力。
找到知识源头、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这就是提高读书效率的核心方式。
让我们一起读得更少、但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