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阅读,首先想到的是那一部部大部头,一本本经典故事,似乎与这些书有密切的关联,只要做到热爱读书 ,阅读能力就强,可是我却发现,班内一向嗜书如命的几个娃儿,两次语文阅读测试成绩并不理想,问题在哪儿呢?
爱读书真的是阅读能力强吗?这好像是两码事。
阅读能力强的标志: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强。能通过默读、速读、跳语等阅读方式迅速从语言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语言文字材料。另外,还有一点,能够针对材料,结合生活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照着这个标准来看,三年级,能达到这些要求的孩子,廖廖无几,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
1.不会有目的阅读,茫然一遍又一遍地读材料,文段中的关键信息,只会照着读,不会概括。
2.阅读速度慢,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文章,读起来很吃力,再加上下面的习题,一篇阅读题没有10分钟是完成不了的。
3.审题不清楚,不知道题目要求做什么,出现答非所问现象。
4.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做题时间,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读上,不能做到边读边思考,导致做题时间不够,题做不完。
针对上次阅读测试所暴露的问题,我与学生一起进行了梳理总结,针对问题釆取措施。
1.课内阅读:进行有目的阅读,选取课本中一些经典的片段,进行材料的整合,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有效解决问题。本册书中的预测单元、习作单元,都是非常好的范本。《搭船的鸟》中对翠鸟外形与动作的描写,《富饶的西沙群岛》2-5自然段,对海水及海底生物的描写,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感悟语言。2.课外阅读:梳理总结课内阅读的方法,用于课外阅读,重点关注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及概括能力,用填空的形式来搭建语言支架,降低难度。3.整本书阅读:以三本必读书目为抓手,设计合适的阅读习题,促进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速度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古诗文:积累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古诗进行分类,如从题材上分类:写景、思乡、边塞等等,从描写的景象上进行分类:月亮、柳树、鸟、花等,季节上来看:春、夏、秋、冬,可以把同一季节的进行组合,这样复习起来更方便。
爱阅读并不等同于阅读能力在增长,读什么、怎么读还要进行指导,接下来,会将阅读能力的提升当作一项课题进行研究,让阅读在课堂上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