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man,What's up?
据说最近,连广场舞阿姨都爱用这套词儿打招呼了(感觉不是什么好事)。
嗯,嘻哈这么火,因为火了一档综艺。
《中国有嘻哈》。
节目播出后,除了吴亦凡的Freestyle,节目中出现的热门选手、导师都屡屡登上微博热搜。
Sir的朋友圈、微博,在节目播出的每个周末,都在被刷屏。
掀起一阵“全民嘻哈”的风潮。
喝酒都要会嘻哈了......
ok,Sir今天就聊它——
《中国有嘻哈》
节目一开始,并不被看好。
播出前,它的火,是备受争议的怒火。
赛制被参赛者怒怼,制作人实力被嘻哈粉丝质疑……
瞬间,这档嘻哈节目,一下子把中国嘻哈圈从地下带到了众人面前。
而播出后,因为吴亦凡的一句“你有freestyle吗”刷屏,节目又成了嘻哈圈外,朋友圈里的一个新梗。
身为一个嘻哈外行,Sir带着好奇撸完5期,倒……看进去了。
节目播出到现在,据说不少人已经路转粉,甚至黑转粉。
豆瓣评分,从刚播时的4.3,迅速攀升,现在已达7.0。
Sir认为,虽然节目制作有瑕疵(比如令人无语的反复剪辑、表演时莫名其妙不踩在key上的慢镜头……)。
但瑕不掩瑜,《中国有嘻哈》可以说是——
近年少有的,真正忠于音乐的选秀节目。
市面上的各种选秀,或用狗血身世博取廉价感动,或用奇葩选手的花边新闻赚取眼球。
但《中国有嘻哈》不玩这些,它打破了外界对“嘻哈”的偏见。
什么是嘻哈?
许多人第一反应是,脏、野、坏。
来自街头黑人音乐,嘴里吐不出几句高尚的歌词,甚至怂恿犯罪,贩卖色情……
但《中国有嘻哈》告诉你,嘻哈音乐,首先是一门正儿八经的——
艺。术。
有技巧,有门派,有风格甚至有三观,有个人发挥,有1V1的火花,有临场爆发小宇宙的……艺术。
为了让观众懂得如何欣赏嘻哈,节目特意花了些功夫,在歌词中标出了各式各样的“韵脚”。
更在旁边用字幕标出每个韵脚的押韵方式,双押、三押、跳押,这样的专业词汇,慢慢带领观众走进了嘻哈音乐的世界。
歌词,是嘻哈音乐的重要评判标准。
虽然其中一些歌词仍然是梦想啊努力啊的老套路,但也不乏个性化的亮点。
比如人称“街头诗人”的选手Jony J,就有不少年轻观众挺他的歌词,认为带感。
当你开始担心没法迈步
只好摆出无所谓的态度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正的霸气不用外露
而Sir,倒是对重庆嘻哈歌手bridge的那首《掐死大象的蚂蚁》挺欣赏,因为歌词四两拨千斤,平凡中看得出体悟,争吵中又带出了新鲜生动的感情观:
咋个回事咋个回事十点半还不晓得回家
问起咋子问起咋子也不晓得打个电话
……
啥子事嘛啥子事嘛
和尚撞了道士上房揭瓦你要造次
我觉得你好烦 爱一个人好难
勒碗饭好咸 好像也不好玩
……
是的,这一段Sir是打着拍子打字的。
当然不止歌词,节目也普及了许多歌词以外的评判标准:
比如歌词与节奏配合的韵律(Flow),比如咬字是否清晰,舞台上的肢体是否自然……
嘻哈,可不是“把歌词念出来”而已。
其次,中国玩嘻哈的,是一群什么人?
必须承认,看起来都不像好人。
你看这些选手们——宽松的大肥裤、五颜六色的脏辫、眼花缭乱的纹身、歪七扭八的坐姿……
的确有一种刑满释放再就业的错觉。
不,几期节目后,很多观众都发现了他们脏、野、坏的外表下,透出了可爱。
可爱,在于态度。
玩嘻哈,必须得穿得嘻哈吗?
不见得。
人称“商务说唱”的选手孙八一,就不走那个调调。
海选时,他穿着一套完全格格不入的polo衫加长裤皮鞋标准商务装,顶着普通的短发,出现在导师面前。
一开口,导师就惊——完完全全的实力派啊。
到了第二轮,孙八一依然不改穿着,面对导师的好奇,他只云淡风轻地回了句:
我觉得说唱是用听,而不是用看
玩嘻哈,就必须怒火冲冲吗?
女选手二毛,说不。
1V1对战环节,二毛得到自由选对手的权力。
她本可以选一个实力相近的选手,争取晋级,但她毫不犹豫喊出了夺冠热门的名字——重庆说唱的代表人物,Bridge。
为什么?
因为她是Bridge的粉丝。
她的愿望,不是夺冠,不是晋级,只是希望和偶像合作一首歌。
这么活,真是强大而单纯。
最后,二毛落败,但她却全程笑着,因为两人合作的清新情歌,打动了所有人。
玩嘻哈,就一定是街头人士吗?
风格诡异的选手鬼卞,说不。
黑指甲油,瘆人的美瞳,华丽的装束,是鬼卞说唱时的视觉风格。
他的音乐,也因为他超低的金属嗓音,充满神秘、黑暗的色彩。
但他的身份却是书生,一点也不街头——
小学语文老师。
不止他。
节目在介绍选手时,会插入资料片段,让观众了解他们的成就,以及所属的厂牌、地域。
比如上面提到的商务说唱孙八一,才不是什么乱入的商务人士,他此前在地下嘻哈比赛中已经拿过不少冠军。
是《中国有嘻哈》,打破了地下已久的宁静,突破了中国嘻哈的瓶颈。
是它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身边藏着这么多闪光的年轻人。
只不过,他们没在大众熟悉的范畴里发光罢了。
身为外行,Sir虽然看得出,中国嘻哈水平仍然有不少短板,不少选手水平差距蛮大,参差不齐。但这一档节目最值得表扬的,就是它表现出了一种……
年轻的态度。
很多人眼里的主流成功,在这群嘻哈客的眼里,应该挺没劲的。
而他们嘚吧嘚的饶舌,影响力逐渐显现,大众已不能继续无视。
(如果有人仍觉得这波年轻人是渣,那你和人家比比英文试试。说实话,他们的单词量、口音、语速和流畅度,不少都完爆呆傻学霸。)
除了这一帮有态度的选手,同样圈粉的,还有导师。
在这档节目中,导师与学员的关系是微妙的。
首先,是不服。
许多来自地下的说唱歌手,对导师阵容并不鸟——摇滚张震岳、偶像吴亦凡、流行潘玮柏。
同样,导师面对学员,也好像有点“发虚”——比如吴亦凡面对“嘻哈侠”,在猜出他的身份后直接说:
他可以完全取代我(制作人的位置)。
它打破了选秀节目中,导师至上的模式,一开始就火药味四起。
但随着节目深入,这种气氛变了。
最明显,是吴亦凡。
作为一开始被炮轰最多的导师,如今随着节目深入,却成了最被看好的导师。
Sir吐槽过无数次吴亦凡的演技,但这次必须公正地说一句——
吴亦凡在音乐上,称职。
再不喜欢吴亦凡的人,也必须承认:
他专业。
在所有导师对选手的点评中,吴亦凡的干货最多:
比如黑人音乐与亚洲音乐重音的不同:
比如对一些深奥的专业术语的解释:
吴亦凡在节目中的点评,完全可以摘录出一本《嘻哈音乐入门宝典》。
网络上,也开始有人称他为“Pro吴”。
此外,他也不玩什么过场客套话,不看圈子关系,不敷衍。
吴亦凡的专业和真诚,打动了不少原本气势汹汹的选手。
像前面提到的,重庆说唱代表人物Bridge,在吴亦凡对自己的音乐提出建议后,没有异议,反而欣赏:
凡哥有仔细听,他给我指出来了
我有受到尊重
因为他是从音乐本身
仔细去听每一个人
更出乎意料的是,地下说唱歌手中,有不少吴亦凡的铁粉。
红花会成员,早已在地下收获不少名气的小白说:
我觉得说唱圈对老吴还是有些偏见和质疑,不过我觉得他是真的很懂说唱。很有心思想把这个东西做好,反正我觉得节目播出,你们大概就会对他有一个了解。
确实,吴亦凡背后手握让人羡慕的资源。
但节目中他的细节表现,无关资源和大牌,却体现了吴亦凡认真对待音乐的态度。
如果说完全不懂嘻哈的人,会因为这档节目打开一扇门。
而本来就对嘻哈有兴趣的粉丝,这次会跟着吴亦凡,走得更深。
从选手,到导师,所有人都忠于音乐。
选手把江湖恩怨写进歌词,用音乐抒发真实情绪;
导师认真点评不放水,用专业度还击质疑;
这才逐渐养成了,导师和选手的第二层关系——
惺惺相惜。
Sir还注意到一个细节。
跟许多选秀节目喜欢让选手做自我介绍、感动中国的玩法不同,《中国有嘻哈》选手的自我介绍,不超过三句话——
名字、地区、年龄。
甚至导师有时想开个话头,聊几句话题,都会遭到选手拒绝——
让一切都发生在音乐里就好。
绝不玩虚的。
在节目中,许多选手都曾说过一句话——Keep it real。
真实、做自己。
这,就是嘻哈最核心的态度。
不是服装不是手势,更不是车子票子。
什么是real?
节目中,有一对以组合形式参赛的选手,被导师质疑两人实力悬殊,问他们是否愿意解散配对。
解散,稳保一人晋级;坚持捆绑,则可能都被淘汰。
两人一刻也没犹豫,坚持捆绑。惹得台下所有选手高喊——For real!
男选手Will.D,说希望选女选手比赛,争取晋级。
此话一出,台下一片嘘声,在他犹豫不决时,有人喊了一句“有种选VAVA”。
VAVA,在女选手中实力最强。
Will.D思考了一会儿,也潇洒地回了句:“那就VAVA。”
台下选手再次高喊——Real man。
节目开播前,许多人炮轰《中国有嘻哈》有黑幕,赛制不公平。
许多没名气的选手到了现场,却连一句开口的机会都没有。
Sir认为,这种做法确实不好,但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
因为大型综艺,必然会考虑商业性和博眼球,与其期待一炮而红的好运,追求真空里才能实现的真实,不如认清现实,泥沼中前行。
Sir听说过华人说唱第一人,欧阳靖的故事。
他的成名,难道是靠不断埋怨吗?
他在充满歧视、黑人做主的嘻哈世界,通过一步步努力,通过一词一句,用唇枪,用齿剑,去让看轻自己的人闭嘴,去改变这世道。
他做到了,他让全世界知道,黄皮肤,也能玩好说唱。
这,就是Keep it real。
可能因为深信这种精神,很多来参加《中国有嘻哈》的选手,境界蛮高的。
像夺冠热门Jony J,因为忘词而被淘汰,他这么表态:
留下来的人
替大家把这些东西传下去
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的hip hop
这就是《中国有嘻哈》的意义。
它的存在,让中国的嘻哈,从地下走到地上,开始为人所知。
它的存在,证明通过实力、努力,可以实现不一样的人生。
而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在博眼球、作秀之外,它没有使劲鼓吹什么“秀个才艺,实现梦想”,反而核心词,是追求“生而为人的真实”——
站在台上,我是我。下了台,我还是我。
有什么,就说什么。
是什么,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