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马飞最后会不会被退学,取决于作文的分数。教导主任给了0分,如果这样,马飞必退学无疑。可是,马飞爸爸不服,恰好碰到几位老师在开会,借此机会他让马飞念了自己的作文,然后让在场的所有老师打分,有老师给的满分,也有给的二十多分,三十多分,当然还有几个老师和教导主任一样打的0分。最后按照平均分,马飞才留了下来。同样一篇作文,不同的老师评分标准就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成绩的不确定性。
上次期中考试,二班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这次我的作文也写的小说,为什么得了35分?月考你为什么只给我25分?”“每个老师的评分标准不一样。”我只能这么回答。这也是为什么作文总是需要两个老师批改,然后取平均分?就是为了保证分数的公平性,作文分的高低跟老师的认知和喜好有很大关系,所以分数的高低有时候也要看运气。
我常以为,语文是一门玄学,尤其是阅读理解,很难保证答案的准确性,更何况它确实不具有唯一性!今天看到一个视频,为什么现在的阅读理解,都选用已逝作者的文章?原因竟是:如果把阅读理解题拿去给原作者做,也得不了满分。更搞笑的是,一篇高考阅读理解题,让原作者去做,结果15分的题,原作者只得了1分。作者说,有一道题让分析为什么用“格调”这个词?作者都傻眼了,因为当时她写到凌晨3点,实在想不出来一个合适的词,就往自己书架上撇了一眼,正好看见“格调”这个词,觉得这个词挺不错,就用它了,完全没想过为什么用它。看到这儿我有点释然了,因为有些时候我的理解和正确答案也是截然不同的。正如视频中所说,我们要猜的不是作者怎么想的,而是出这道阅读题的专家老师是怎么想的。
语文老师太难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文明史,哪那么容易学明白?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哪那么容易参透的?上课只讲课文内容吧,不行,那样会有知识没文化;上课进行拓展吧,又会被质疑“你讲的这些会考吗?”语文书上的知识考试才能考几分?书本外的知识才是考察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语文,真不是上课谁听得认真谁就学得好,也不是谁努力做题谁就考的高。语文既要考你的阅读量,也要考你的理解力;既要考你的记忆力,也要考你的运气点儿。
现在又强调情境教学,上课时要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哪有那么多真实情境?上次有一节省优质课,创设的情境是“拍摄微电影”,这个情境真实吗?今天听到一个专家老师说了一句公道话:不用为了创设情境而绞尽脑汁地创设情境,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恰好是和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情境,就可以随口提两句,如果没有,那就没必要创设个虚假情境,搞得别别扭扭。
不知不觉又啰嗦一篇,完全是因为今天看到的那个“原作者做不对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题”有感而发。语文,玄妙,学好学不好全看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