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时被通知我校杨艳老师将参加名师献课活动,因为想趁着这个机会学习,所以我们组又开始了集体备课、磨课的教研之路。
因为准备的时间只有2周,试讲阶段除了要求专职教师必须参与听评课外,我们组还对这节课的呈现考虑了阶段性目标。
在前2次的试讲中,这节课我们主要集中解决这节课的框架环节的探讨:比如:
1.前课需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学生需要对哪些知识有初步的感知(什么是呼吸?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区别与联系;空气是多种气体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等);
2.怎么让学生不人为影响自测的数据,并用统计表呈现在板书上方便学生进行横向的比较观察;
3.在分析吸入与呼出气体时怎么引导学生会读教材中呈现的复式柱状图;
4.怎样引导学生将呼吸频率的变化与人体对氧气的消耗需求不同联系上。
5.呼吸跟健康生活到底有什么联系?
在我们集体梳理出明确的解决思路和具体执行的方式方法后,杨老师需要负责她的教案和PPT的修改,我们其他成员则负责其他硬件方面的补充,比如板书的制作,实验材料的挑选,微课的截取等。
在后面的试讲里,我们就更集中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发言,同时学习杨老师如何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馈。最后在课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用测评结果反映教学环节中不清楚,指向不明确的提问。
在这段时间的筹备中,除了学会了怎样上这节课,也逐渐在理解关注学生发言和及时解决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出现各种问题的必要。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杨老师善于用评价的语言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专注度和参与度都很高,去联系到呼吸的本质是气体交换。这个概念本身很抽象,我们磨课过程中,发现学生不太能理解这个动态的概念,缺乏对呼吸的动态想象。但是杨老师用对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走到这个概念里。这门学问真的很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