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大卫·休谟
幸福系列的上一篇文章《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通往幸福的道路? | 之,三篇》提到,阻碍我们通往幸福道路的一个因素——嫉妒。产生嫉妒心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竞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竞争”。
01
竞争向外求时,是痛苦
什么是竞争?
竞争是生物学的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之一(无论是同种或非同种,有时也有可能是以族群为单位)、化学的化学反应中有时具有的一种效应、社会科学上的基本关系之一,也是经济学上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到:
“对于某个生存机器来说,另一个生存机器(不是前者的子女,也不是其他近亲)是它环境的一部分,就像一块岩石、一条河流或一块面包也属于它的环境一样。它同一块岩石或一条河流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往往会还击。
因为它也是机器,拥有寄托着其未来的不朽基因,而且为了保存这些基因,它也不惜赴汤蹈火。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能够控制其生存机器并充分利用环境的基因,包括充分利用相同和不同物种的其他生存机器。
因此,对于生存机器来说,合乎逻辑的策略似乎是将其竞争对手杀死,然后最好把它们吃掉。尽管自然界会发生屠杀和同类相食的现象,但认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却是对自私基因理论的一种幼稚的理解。”
事实上,洛伦茨在《论进犯行为》一书中就强调过,动物间的搏斗有一点值得注意:他们的搏斗是一种正常的竞赛活动,像拳击或击剑一样,是按规则进行的。动物间的搏斗是一种手持钝剑或戴着手套进行的搏斗,威胁和虚张声势代替了真刀真枪,胜利者尊重降服的示意,它不会像我们幼稚的理论所能断言的那样,会给投降者以致命的打击或撕咬。
为什么动物不利用每一个可能的机会竭尽全力将自己的竞争对手杀死呢?有句古话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约翰逊(Johnson,1981)做了一系列实验。对四个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四个群体指合作的班群体、竞争的班群体、在本群体内合作与外群体进行竞争的群体,以及各成员自己单独活动的群体。学科有阅读,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以及体育。
该研究包括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年龄组。结果表明,在班级中与他人合作的人,比彼此竞争的人和自己单独学习的人学得好。各学科、各年龄段都如此。
约翰逊强调指出,合作不仅对提高成绩,且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形成互相支持、喜欢和接纳的人际关系能力,提高自尊心,形成对同伴、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的积极态度,保有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尽管合作是最好的策略,但许多人宁可选择竞争也不愿意合作。这是为什么呢?“囚徒困境”似乎是最好的案例。
人们要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彼此缺乏信任。
文章《好人有好报是有科学依据的》对“囚徒困境”与“零和博弈”做过详细阐述,这里不再展开,感兴趣可以查看。
02
竞争与合作
透过第一小节的探讨,我们不是完全否定“竞争”,“竞争”有一定的正向价值。
这和前面一章《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通往幸福的道路? | 之,三篇》阐述的“嫉妒”一样,有个尺度。
嫉妒有一个Negative递增式的内心活动。
羡慕是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认同、欣赏,它是愉悦的;如果对自己不够满意,就会上升到嫉妒,躲避自认不如的人,此时,其实已经弄丢了自己的快乐;如果这种不满情绪没有正确宣泄,就会上升到憎恨。
如果竞争只在羡慕这个阶段,那非常合理,这种心理状态会促使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改变,通常都是积极的。
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兄弟姐妹间会竞争。这种竞争,会提高家庭在对外竞争中的地位与优势。
我们在文章《我们的父母会偏心眼吗》说到:
“后出生者,不得不灵活些。如果第一个孩子已经在某些方面展示出特色与技能,后出生者在同一个领域,与比自己年长、并有经验的哥哥姐姐竞争毫无意义,而且获胜的概率不大,还不如发展其他特长。作为父母,他们更倾向于多样化投资,而不是投资(培养)两个一样特色的孩子,因为这样,较小的孩子会对哥哥姐姐的技能给予补充,从而提高家庭在对外竞争中的地位与优势。
所以,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会放大他们之间的差异,这与生态系统中物种演化出不同的形式,是基于同一个原因:每一个定位都只支持一个占有者。”
亲密关系中也有竞争的成分在,适当的竞争可以促使双方变得更好,让这段关系更融洽和滋养。
范围再扩大一点,在很多歪果仁的眼里,中国人非常不团结,尤其是做生意上,没有诚信、互相争斗(使坏)。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这个民族遭遇外部攻击时,中国人显得异常团结,一致对外。
L小姐认为这和家庭里兄弟姐妹间的竞争是一个道理,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提升这个集体的对外竞争优势。(仅为个人观点,没有任何理论依据支撑,请读者朋友们带着批判性的眼光阅读我的文章)
必须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竞争缺乏潜力;只有合作,没有竞争,合作缺乏动力。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过分强调竞争,以致损害了其他目标,就对集体精神和集体道德有所破坏。另一方面,竞争中经常遭受失败,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失败感与自卑感。
03
竞争向内求时,是成长
昨天早上分享的鸡汤是这样的:
Winning doesn't always mean being first. Winning means you're doing better than you've done before.
赢并不总是意味着当第一,而是不断超越自己。
所有因为竞争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来自外部的,那就是,我们永远都在与任何一个自己觉得比我们强的人进行竞争,邻居、朋友、同事。
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一个以物质、金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运行体系,资本主义强调的就是成功学,而成功学的机制就是竞争。竞争,才有机会赢;赢,才有机会获得金钱;获得金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们会发现,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人最终的需求是获得他人的尊重,也可以把这种尊重理解成“荣誉”。
在一个还没有法律保护、相对野蛮的时代,竞争是安全隐患导致,如果你不够强大,就会担心被邻人伤害,你的邻居也是这么担心的。所以,我们的大脑会自动产生自我保护机制,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带有侵略性。
我们之前也讨论过,文化属性是滞后的,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生存环境里面,但是这种安全隐患的危机感还是存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安全危机感会转化为价值危机感,就是每个人都想得到自我价值的被认可。
也就是我们这里所提到的“荣誉”。
在这样的社会性环境中,如何快速让世人知道你、认可你,拥有金钱的多寡是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如今的社会,基本是按这样的逻辑运行的。所以,人们常常会感到痛苦,因为我们无法停止这样的竞争。
有一则很短的广告片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全身装扮的光鲜亮丽,手里拎着钞票箱,一路都在狂奔,讽刺的是,他是戴着镣铐的,奔赴的目的地是坟墓。
如果我们能把竞争的主体回到自己身上,就不会因为贪婪而痛苦。回到自己身上就是向内求,与外部没有任何关系。当我们专注于内在时,更容易找到自己,更能知道自己要什么。
这时,竞争就是一种促进的力量,而不是毁坏的阻力。
写到这里,L小姐发现,自从经营俱乐部到现在,不管是文章还是平日和大家的交流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让大家找自己,搞明白自己要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戴着镣铐”虚度一生。
对我来说,知道自己要什么是非常简单和自然的一件事,不需要特别去找答案。但我知道,这对大部分人来说,真的太难了,有些人终其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这常常会让我心生感叹,我好幸运啊!
与此同时,更多的是感恩和珍惜,我怎么能辜负这份幸运呢?!
-THE END-
L小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