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年多我的主要学习阵地(准确的讲是阅读阵地)从互联网领域大牛们的公众号,转移到喜马拉雅,再到得到。从互联网领域的知识,慢慢转移到个人成长、高效学习等相关的通用领域的知识上。时间长了发现一个现象:每天带着满满的充实感无比欣慰的进入梦乡,但比较自己和1年多前的能力水平发现可能只是知道的越来越多,但真正会的不一定那么多。比如,1年前读过的书很多早已不记得是什么内容,细想之后焦虑也随之越来越多。本想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能力变强、焦虑变少,但接触的领域越来越多后,发现未知的、没有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焦虑反而越来越多。还有一个不容易发现的问题是:虽然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不知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所以看到别人学什么就学什么,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上只是“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实际上就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找到了学习方法不对这个问题,就需要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然后开始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让自己的学习效率更高。
最近在得到精品课上看到了许岑的《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觉得总结的比较好,可以帮助自己搭建学习方法的知识体系。
0.许岑对高效学习是这样定义的: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以解决一个工作或生活中的难题为目的着手学习。你需要勤加练习,有时候可能需要向名师求助。
我觉得对于高效学习的定义加上一些内容可能会更完善,毕竟经历过无效学习那么长时间,知道只有这些是不够的,我加了一些内容: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集中注意力,以解决一个工作或生活中的难题为目的着手学习。你需要刻意练习,不断收集反馈,积极改进。如果自己经过一番努力解决不了,需要请教名师求助。问题解决后要学会总结,以便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快速解决。
你可能注意到高效学习,需要有具体的目的,我们看过的书之所以忘记,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而在学习之前明确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会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这样能不能帮我达到目的,让这些知识在大脑中围绕一个基点建立连接,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而不是只靠记忆记住这些零散的知识。
1.学习的方法有两种:
1)自然主义学习方法
基于模仿,注重文本本身,注重一门知识或者技能它表面上看起来的样子。适用于语言、乐器、书法这类技能。
2)结构主义学习方法
为的是创造,侧重对结构和交互关系的认识,提倡透过表面的现象去寻求底层的关系。适合医药学、艺术,或者经济学等学科。
专栏中讲过学习一个新领域的知识最快的方式是先了解最少必要知识,然后开始实践,在做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这种学习方式更像是自然主义学习方法,可以通过模仿,慢慢内化成自己的,然后生产出来。但是对于结构主义学习方法,就需要从初级到高级,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了。那么以下,只根据自然主义学习方法展开。
2.任务驱动学习
我们都知道一些简单的问题,百度一搜就能找到答案,这是一种快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从不会解决一个问题到学会解决一个问题,通过百度、google搜索一下就知道了具体的方法。实际上,搜索答案本质上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在搜索之前我们需要想清楚我们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从而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的,驱动自己提出精准的问题并搜索答案,高效的解决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延续这个思路,学习(即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通过问题搜索在书籍上找寻解决问题的知识岂不是更高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吗?
现在我们知道了,通过问问题来帮助自己高效学习是一种高效的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有时候没有那么多问题,或者没有那么多有兴趣想要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呢?以教为学。抱着教别人的态度去学习往往是很高效的,因为这也一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方式。细想老师这个职业后,就能看出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
3.治疗自己的拖延症,学了就用
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因为,没有内化,没有输出啊。当学习了一个知识后,必须内化然后想办法输出,经过刻意练习,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拖延症阻碍。对于拖延症,我们要有以下认识。
我们不必为拖延症而焦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为,人人都有拖延症,只不过有些事拖延,有些事不拖延。我们之所以拖延,是因为:
(1)拖延对我们影响不大
(2)我们没有信心处理好这个问题,刻意选择逃避
对于第(1)类事情,不妨将任务”严峻化“,让自己觉得拖延了对自己影响很大,以此逼迫自己进行下去。
对于第(2)类事情,可能是现阶段自己的目标设置的太大,这个大目标长期后才会达到。可以将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细化为每天可以坚持完成的事情。在处理小问题上建立了信心,就会更容易解决后面的问题。
4.给自己制造反馈
学习后如果不能应用就不是真正的学会,或者可能就没有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知识。学习路径应该是:学习——内化——生产。实际上我们选择写作,就是一种给自己制造反馈的方式,帮助自己整理和生产最近一段时间学习并内化的知识。
读书记不住,是因为没有经过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时候可以通过制造文字类的反馈,帮助自己内化、甚至生产。一份摘要或者读书笔记,是最简单的能够帮助消化内容的方式。
写摘要有以下两个要点:
(1)对照着文本,而不是脱稿默写复述。找出文本当中的重要内容、观点,构成摘要内容;
(2)用自己的语言写,不是抄写和简单的删改。增加自己的看法可以帮助自己建立与以往知识及相关知识的连接。
对于英语口语类的学习,可以制造语言类反馈,因为语音的掌握原本就属于容易犯错的一个方面,从嘴里说出来,和直接进耳朵听的效果是有很大误差的。这时候可以录下来,及时反馈,不然可能会不停地犯错。
对于健身类的形体学习,可以给自己录像,制造肢体类反馈,判断自己的肢体形态有无可优化的地方。
以上都是通过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实际上老师就是一个有效的反馈角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如果自己搞不定的,可以请教名师,让名师更快的找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进步会更快。
5.形成体系
一个个问题的搜索是碎片化的学习,但是知识不是碎片化,知识从来都是成体系的,所以,将学过的知识整理成体系化的知识,形成一个框架,然后再完善和深挖这个框架,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一些读书高手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看书时只看书的部分章节,而不是一本书一本书死磕,就像是上面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搜索答案。这种读书方式我暂时还没体验过,因为我觉得书本中原本都是一些体系化的知识,跳读很容易曲解或者会错过一些重要的内容。不过,自己死磕一本书然后整理成自己理解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也会拆散原本书中的体系。原有的体系如果比我们自己搭建的体系更合理,可以借鉴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上所说的学习方法无非是“学习—内化—生产",缺少了任何一个过程到最后可能都没办法成为自己的知识,或者并不能被自己灵活应用。其中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能高效。学习后如果没有实践、没有及时反馈,也很难成为自己的知识。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就可以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