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事高效,高效就意味着节省时间,低残次品率。其中节省时间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占据了事情是否高效完成决定性因素中很大一个占比。
那么要如何节省时间呢?除了动作熟练,合作的人配合起来毫无顿挫,机器运转流畅以外,还有什么呢?
我一直认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成败的关键就是人的因素。那节省时间这的问题,机器运转只要设定完成以后,其他都是自动的,而且只要不出现问题,所有的因素都几乎是精确的,包括时间在内。
那么,只有人才会是导致一个流程进行的过程中出现变数。上面讲的是人动作熟练,合作的人互相配合无间,一切似乎都可以掌控了,还有什么呢?
显然,就是人在操作过程中的多余动作和一些草率的操作,孤立地看,似乎也不会浪费多少时间,没有影响到足以导致流程停滞或重来就不算是什么重要的因素。但整个流程走完发现,时间在不知不觉中相较于没有多余动作和草率操作的流程多了不少,原因就在于点滴时间相加所致。
而多余的动作和草率的操作中,关键的一条就是不管是过程中使用的小零件,或是起码的一次性物品,还是防护用品都没有“各就各位”,导致了流程进行过程中有人在不停地寻找、询问位置、随意摆放,如此循环,就算是次数不多,时间不长,总体算下来还是影响了一件事完成的效率。
由此可见,“各就各位”几乎可以说是我们做每件事的内在本质了。
举例:几年前有一次工作结束时,大家都在忙着收拾、打扫卫生,准备下班。负责电脑信息处理的同事突然发现,最后一批应该交接给下游部门的成品中,少了一个。因为,在交接之前,本部门有职责和义务核对各类成品数量,防止交接给下游部门以后,电脑信息和实物对不上,无法入库;再一个,成品在室温底下时间过长也会对质量有影响。
大家听见以后,就开始寻找。首先寻找的当然是成品应该在的地方,为什么说“应该”呢?因为在成品交接以前要进行包装,包装的台面上放着包装用的耗材,成品由工作人员搬运到包装台面进行包装。由于习惯性动作,成品摆放的位置和包装耗材没有有效性的分隔开来,有时候还会互相混淆在一起,导致了有时候会出现成品被覆盖,肉眼发现不了而没有包装,进而实物数字对不上。
大家发现应该在的地方找不到,就开始漫无目的地寻找。那些大概率会出现的地方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找到。
最后,有一位同事不太抱希望地打开操作台下面的抽屉,惊喜地发现了那缺失的一个成品,匆匆包装好和其他成品一起交接给了下游部门。
回头再看,下班时间已经比原来晚了好多,却也没有办法。
把会用到的,甚至是一个流程中的制备对象摆在应该在的位置上,并且摆放整齐,有一定的顺序和分隔,能够做到用到就能拿到,还可以核对数量和种类,做到事后不容易丢失,也就不存在浪费时间的问题了。
对于一个相对专业的部门来说,操作间里所有的东西,毫无例外的“各就各位”,开展工作的准备就已经做好了一大半了,接下来的仅仅只是把待制备产品接收进入本部门,进入流程。
就好像在繁忙的饭店厨房里,上菜之前一定会经过很多流程,也就是把各色食材摆盘,“各就各位”就是提前准备好的各色食材摆放到位,以便于在接到客人点单后迅速摆盘上菜。